央廣網財經4月30日消息(記者李靜)“站在‘互聯網+’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伴隨著兩會上李克強總理的定調,“互聯網+”作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產業轉型的方向,被列入國家頂層設計方案。正如蒸汽機帶來了第一場工業革命,電力引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當前中國經濟,需要借助互聯網這一生產工具,掀起第三次產業升級浪潮。
“互聯網+”激活信息能源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彭波認為,“互聯網+”首先是一場深刻的科技革命,其次是一場深刻的產業革命,然后引發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作為“互聯網+”戰略的呼吁者和先行者,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看來,互聯網本身是一個技術工具、是一種傳輸管道,“互聯網+”則是一種能力,而產生這種能力的能源是因為“+”而激活的信息能源。
在昨日(29日)舉行的“互聯網+中國峰會”上,馬化騰進一步指出,“在今天,互聯網同樣正普遍、深入地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哪個領域哪個行業能率先正確運用互聯網,也就是率先實現了‘互聯網+’,就能搶得這輪產業革命的先機,迸發出巨大的創新創造能力。”
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改造、創新
一般而言,“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改變從融合開始。信息要素融入傳統產業各個環節中,通過信息交換節約時間成本,減少重復環節,提升效率,然而傳統產業的運作方式和內容并沒有發生本質的改變。例如目前“互聯網+”在醫療行業的應用,患者能夠通過手機端預約掛號,查看排隊人數,下載檢驗報告等等,但是醫生以前怎么看病,現在依然怎么看病。
進入第二階段,互聯網才開始實實在在的改造傳統產業。例如時下大熱的O2O業態,通過“互聯網+”將供需信息在實際發生之前就通過買家和賣家之間的信息互換,實現最佳匹配。
其實,“互聯網+”改變傳統產業的終極模式,還要回歸到創新上,用新的、創造性的力量替代原有的低效的生產組織形式、資源配置方式。這種創新,依靠傳統產業自身的生產要素重組很難實現,因而需要借助“互聯網+”的潛在能量。
未來,“互聯網+”將對經濟領域的機制協議、資源配置、生產效率、法規政策都將產生推動和影響,我國傳統產業借助“互聯網+”實現彎道超車成為可能。
政府引導、支持傳統產業與互聯網合作共贏、互惠互利
不過,由于近年來互聯網對傳統產業格局產生了不小的沖擊,有些傳統產業對互聯網有本能排斥感。對此,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指出,“‘互聯網+’實際是‘互聯網+X’,X就是指各行各業。首先,互聯網+的制度創新要跟上,以前是X說了算,以后要商量著辦。其次,X的心態也要調整,不要老以為互聯網進來,就是要吃掉(替代)自己。‘互聯網+’的實際結果將是,X的絕對值不僅不下降,反而會上升,合作才能共贏。”
騰訊副總裁陳菊紅認為,“互聯網+產業”的下沉,也反哺了互聯網的發展,是一個互惠互利的循環。
對于推動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互惠互利,政府的作用不言而喻。自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后,一個多月以內,河南、重慶、上海的地方政府相繼與騰訊公司簽署戰略框架合作協議。4月29日,騰訊又與大連、蘇州、長沙等16個城市完成了簽約,播下“互聯網+”的種子。
作為此次簽約城市之一,湖南長沙市長胡衡華表示,“互聯網+”是大趨勢,傳統產業要從內心認知,主動擁抱。“互聯網+”更重要的是生產方式的變革,要有互聯網的思維。
胡衡華指出,在長沙,很多B2B的傳統企業還沒有認識到衰落、被淘汰的危險,政府要發揮引導、支持作用,推行“互聯網+”。雖然在短時間內對傳統產業的就業人數、就業結構和稅收會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非常有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