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絨轄地震災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陳塘自然村是一座“孤島”:不通公路,不通手機信號,救災物資也難以大量運進……5月2日,記者首次徒步進入陳塘,了解“孤島”群眾的真實生活。 中午12時,記者與絨轄鄉一線指揮部指揮長、定日縣縣長王珅、絨轄鄉黨委書記邊巴等一行一起,從邦色臨時安置點乘車,經9公里蜿蜒崎嶇的山路,來到左布德自然村,然后開始徒步上山。 靠近左布德自然村3公里的道路,此前一直被巨石阻斷,5月1日早晨才恢復通車。于是,一線指揮部就組織駐藏解放軍某部戰士、西藏公安邊防官兵和民兵等人背肩扛,向陳塘村運送最急需的帳篷。地震后,陳左布德行政村(下轄左布德、陳塘兩個自然村)80戶336人全部轉移安置到陳塘自然村。 穿過左布德村亂石、木柴、雜物堆積的廢墟巷道,我們沿村后的山坡一路向上攀登,走不了幾步,就累得氣喘吁吁。此時,一些藏族群眾趕著犏牛、騾子,馱載著帳篷等物資,在山道上快步而上,紛紛超過了我們。之后,一隊隊解放軍戰士也背負著罐頭、面粉等物資,要趕到陳塘幫助群眾搭建帳篷。 正午的太陽熱辣辣地照在頭上,脫了羽絨服,依然是汗流浹背。山坡很陡,道路呈之字形,我們依然走得步履蹣跚,走不了一小會兒,就必須停下來喘口氣。邊巴說,4月26日當地曾發生余震,許多石頭從這面山坡上滾下來,這里還是危險區,盡可能快速通過。 就這樣走走停停,當地群眾可能只用40分鐘就能走完的6公里山路,我們足足用了兩個多小時。聽說我們要去,村黨支部書記達瓦扎西特意帶了飲料到半道上來迎接我們。 終于爬到了山頂,更確切地說是半山腰上開闊的臺地上,陳塘村獨特的環境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們的眼球:遠處的高山上還積著少量的雪,近處灌木叢生,一塊塊用石頭壘邊的田地縱橫交錯,一棟棟土石結構的房屋錯落有致。村子的南面,白雪覆蓋的次仁瑪峰威武挺拔,宛如一道高墻聳立在眼前。 在村委會院子里,全村老少聚集在這里,村干部正用抓鬮的辦法,給各家各戶分發帳篷。此后,解放軍戰士和民兵分成若干組,幫群眾把帳篷搭建在自家的院子里或村邊的空地上。 王珅說,兩天來,他們總共向陳塘運送了78頂帳篷,確保所有群眾今晚都能住上安全舒適的帳篷。 走在狹窄的村莊巷道里,才能看到這里的房屋好多都發生了險情,有的房頂塌陷,有的墻體正面完好、背面垮塌。我們看到,這里房屋的墻體幾乎都是石頭壘砌的,沒有和泥巴,更沒有水泥,所以很容易垮塌。特別是房屋的后墻,一般是壘兩層石頭,而外層的石頭大多都塌陷了下來。 在救災帳篷到來之前的這些天里,當地群眾用塑料布和木桿搭建了臨時帳篷。在倉木決家,他們用藏式家具圍成圈,搭建了比較舒適的臨時住所,里面竟然還有衛星電視。打開藏柜的一個小門,又成了一扇窗戶,我們為群眾獨特的構思和創意點贊。 土豆幾乎成了主食。這里盛產土豆,個小,但味道很好。當地干部介紹,這里的群眾最愛吃煮土豆、泡面和甜茶。日子盡管艱難,但災區群眾的臉上,并不乏笑容。對震后的生活,對家園的重建,他們充滿信心。 看到嶄新的棉帳篷搭建完成,羅增卓瑪很是高興。她告訴記者:“這幾天我們一直住在自己搭建的簡易帳篷里。今天解放軍來,為我們搭好了新帳篷,心里感覺非常溫暖,感謝黨和政府!” 在搭建帳篷的同時,定日縣珠峰應急民兵連還為陳塘村群眾捐贈了大米、面粉、罐頭、砂糖、奶粉等食品。王珅說,從3日開始,指揮部還將繼續組織力量,將食品、被褥等救援物資運到陳塘,讓災區群眾生活得更好。 太陽漸漸西斜,當我們離開陳塘的時候,79歲的其梅老人挨個拉著我們的手,哭訴地震帶來的不幸遭遇,感謝黨和政府及時的救援。她說:“最危難的時候,是共產黨和金珠瑪米出現在我們面前,給我們搭建帳篷,幫助我們渡過難關。”王珅安慰她說:“你不要擔心,不要難過,黨和政府一定會幫助你們重建家園。” 晚20時,天色已晚,我們安全回到停車處。就在下山路上,我們得到了陳塘恢復手機信號的消息。徒步12公里的陳塘之行,一定會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中。(記者薛文獻、拉巴次仁)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