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揭“低價”旅游團:帶團導游九成無工資 收入靠客人 “如果你要像貔貅一樣只吃不拉,那對不起,下一站不要跟著我!”五一小長假期間,一段云南導游陳某某因游客消費低而辱罵游客的視頻在網絡上熱傳,事件發(fā)生之后引起大眾的強烈關注。 日前,云南省旅游發(fā)展委員會通報稱擬對該導游吊銷導游證,對涉事旅行社責令停業(yè)整頓的處罰、對旅行社直接負責人處2萬元罰款。可以說,這一事件的發(fā)生又將旅游市場的混亂現象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導游”這一職業(yè)也再度成為焦點。 低價團真面目為“購物團” 應謹防陷阱 旅游本是一種放松身心、讓人愉悅的活動。然而,一些“強買強賣、辱罵游客”等行為確讓大眾對低價團線路望而生畏。 “我也沒想到這次竟然花了7千多,主要導游一直在勸大家買特產,不買他的臉色就會很難看。”五一前剛去旅游的小彭告訴中國網記者。 小彭與朋友原本報的是1400元濟州島4日游,所簽的合同雖然提到了購物的地點,但是旅途中還是臨時增加了幾個購物點。“這次我和朋友每人都在指定的購物點買了兩三千的特產,下回還是應該自助行!”小彭感嘆著說。 近日,有媒體也報道,一家旅行團打出“廈門組團999元云南四飛8日游”的廣告,吸引了不少旅游愛好者參加。但是,隨團人員表示,一路上導游都在逼迫購買特產,否則就將游客半路扔下,最終,團里普遍游客的總花費竟為報名費的5.5倍。 對于游客在低價團遇到的種種問題,曾在云南某地旅游局工作過的相關人員表示,低價團的形成是當地旅行社與部分商店有消費協議,通過游客的消費提成來貼補團費,按照旅游行業(yè)的潛規(guī)則其實低價團就是購物團。 “很多人參加低價團,就是看中了旅行社宣傳的團費低廉,線路好。但是旅游產品的價格越低,對游客的購物要求越高,服務的質量就會有限,所以廣大游客還是應該注意低價團的陷阱。”該工作人員說。 反思辱罵游客背后導游生態(tài) 避免類似事件發(fā)生 云南女導游辱罵游客事件成為焦點話題,隨之而來,導游的行業(yè)問題,也值得我們深思。為何導游逼迫游客購買特產現象屢禁不止?為何低價團的導游如此重視旅游購物?他們的生存狀況究竟是怎樣的? 對此,西北工業(yè)大學教授楊飛表示,低價團本身是旅行社的一種銷售噱頭。低團價已經幾乎壓干了旅行社利潤,導游要獲利就必然會在游客身上下功夫。而對低價團的規(guī)范和約束,整個行業(yè)做得都不好,很容易出現消費欺詐、強制消費等亂象。 “女導游只是引爆問題的一根導火索,其背后是整個導游群體因為缺乏職業(yè)尊嚴而導致的尷尬處境。導游群體沒有底薪、沒有社保,也沒納入正規(guī)的勞動體系。”楊飛認為,我們更應反思事件背后的導游生態(tài),否則將來還會有類似事件發(fā)生。 多名導游也認同楊飛的觀點,“這是一份沒有安全感的高危職業(yè)。90%以上的同行沒有基本工資,只有約半數有帶團補貼,絕大部分都 仰仗客人消費。”游客購買商品多就意味著導游有更多回扣拿,這就解釋了為何眾多低價團都出現“導游逼迫游客購買特產”的現象。 楊飛說,要根除旅游亂象光靠處理導游顯然不夠,更離不開立法者、執(zhí)法者以及管理者的協同發(fā)力,在整治亂象同時實實在在地拉高導游群體的 獲得感。” 有專家也指出,眼下的旅游業(yè)競爭可以用“慘烈”二字形容,“惡”導游是旅游市場競爭畸形的產物,實質上是“餓”導游。勞資關系不規(guī)范、薪酬體制缺少保障等使導游職責本末倒置。要通過宣傳教育,改變游客易受低價誘惑的市場狀況,形成健康、理性的消費方式,使旅游者成為抵制惡性競爭的消費主體。 國家旅游局聯合多部門向“不合理低價”宣戰(zhàn) 據統(tǒng)計,截止到5月3日20點,我國“五一期間”各省區(qū)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受理旅游投訴800件。 截止到3日晚18時,國家旅游局共接到投訴89件。在各類旅游投訴中,“一日游”市場仍然混亂,惡意提價,強迫購物問題突出。不合理低價導致強迫購物現象仍然存在。參加旅行社不合理低價旅游團導致的強迫購物問題依然是投訴的熱點。 對此,5月4日,國家旅游局監(jiān)督管理司司長彭志凱表示,旅游市場秩序大勢向好,但仍存在不少問題,與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還有很大差距。國家旅游局將把整治市場秩序,向“不合理低價”宣戰(zhàn),提到今年旅游工作首位。旅游、公安、工商等部門將聯合行動,堅決依法打擊這一旅游市場的“百病之源”,大力規(guī)范旅游市場秩序,營造健康和諧的旅游環(huán)境。 |
相關閱讀:
- [ 05-06]10家景區(qū)將創(chuàng)4A旅游景區(qū)
- [ 05-06]五一旅游數據顯示自由行成為新的增長爆發(fā)點
- [ 05-05]挖掘生態(tài)文化資源 推動旅游產業(yè)發(fā)展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