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5月17日電 (崔琳 寧德志)半世紀的苦苦守望,洮河水終于通入了地處甘肅定西安定區內官營鎮七旬老人李炳章的家中。盡管有了豐富的自來水,但老人“又洗菜、又洗碗、留上一點我洗臉”的節省習慣仍然保留著。 以甘肅定西為主的甘肅中部旱區,素有“苦疾甲于天下”之稱,還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認為“這種地方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半個世紀以來,受盡干旱缺水災難的民眾把對水的期盼渴求投向黃河支流洮河。 5月上旬,“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成試通水之際,甘肅官方邀請媒體記者實地采訪。對于城市中家家戶戶最常見的自來水,在這里卻被常年依靠水窖解決飲用水問題的人們當做“寶貝”。如今,擰開龍頭,嘩嘩的活水,他們臉上的笑容真切,更忍不住稱贊“洮河水,味道要比礦泉美!” 其實,引洮河水灌溉農田由來已久。據考,東漢馬媛引東峪溝水教民種稻;宋代鄭憲民在臨洮城南開渠,引逃水灌田;明朝、清朝亦如此。民國時期,更不斷有引洮之水進入甘肅中東部地區的動議;新中國成立后,當地人民對于引洮的呼聲更趨高漲。 1958年6月,甘肅省組織實施了規??涨暗囊こ?,定西、天水、平涼3個專區近20個縣的10余萬干部和民工背上被褥、踴躍參加。歷經三年苦戰,終因技術、經濟等條件限制,“潤澤隴中旱塬”的引洮工程1961年停建。 李炳章,是官營鎮內官營村家喻戶曉的民間藝人,也是此次引洮任務當中的一員。當年,不足20歲的他,在工地文工團,通過宣傳表演提高隊友的勞動積極性。 “那些年,引洮用的是土辦法,人山人海拿不下,百姓引洮信心大,沒法?!被貞浧?0年代引洮,李炳章講得最多的就是“苦”。那時候,人們都住在窯洞里,菜里油水很少,工作量大根本吃不飽。各個大隊、公社為了競賽比進度,每人每天要挖土十多方土,手被磨出血泡失去知覺,卻沒能把一滴水引到自己的家鄉。 “三年中,有人付出生命;也有人堅持不下來,偷偷跑掉;即便是堅持下來,大多數‘戰友’現如今也去世了。我福大命大,有幸喝上了洮河的第一口水?!崩畋氯滩蛔×飨铝搜蹨I。 時間進入21世紀,引洮一期工程開工,來自甘肅省內外的多個施工隊伍共同開進工地,但依然遇到了嚴峻的挑戰。 甘肅省引洮工程建設管理局局長路澤生介紹,在110公里長的總干渠中,要開鑿隧洞18座,總長超過96公里。其中,最長的9號隧洞達18.275公里。工程建設作業環境復雜多變,作業現場點多線長,隧洞橋涵多,施工技術要求高,勞動密集,流動性強,管理難度大。 作為工程施工單位,甘肅省水電工程局副局長曹立俊補充說,施工過程中,他們遇見大埋深達到756米的2號隧洞,這在世界的引水工程中都是罕見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該局員工有的半年沒有回家。更為危險的是,有些隧洞滲水嚴重,最大的一次達到每小時1460方。 “拼命干、玩命干,這才引來了洮河水。也許,有人說言過其實了,但你要親身經歷過后,就一定會相信。”曹立俊如是說。 據悉,再度上馬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于2006年11月22日開工建設,歷時8年。現如今,一期工程全線建成試通水,徹底解決了甘肅省定西、蘭州、白銀3個市轄的會寧、安定、隴西、渭源、臨洮、通渭、榆中7個縣(區)154.65萬城鄉群眾生活用水問題。同時,作為一期工程延伸工程的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將繼續解決定西、白銀、平涼、天水4市8縣(區)97個鄉鎮269萬人的用水問題,并發展灌溉29.2萬畝。 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村民常說,以前沒有通水的時候,用水要在泉上擔。1小時只能打2桶水,1天至少要打3趟,還得走很遠的路,來回得花費一個小時?,F在,活水引到家門口,洗衣服也方便了,新房子也蓋起來了,生產生活都方便了。 定西安定區大坪村養殖戶冉林介紹,當地養殖戶們曾經用的水,都是從城里面拉來的,一噸需要30元,成本高且不方便。洮河水下來以后,養殖成本降低,農戶的錢袋子漸漸鼓起來。 說起引洮帶來的經濟效益,臨洮縣縣長許樹德有一筆賬:“11748戶6.2萬人不再喝堿水了,家里的壯勞力不再為挑水發愁了。他們中間,按照1戶平均一個壯勞力能解放出來計算,這就是1.17萬人,加上往年外出打工的5000人,這就是近1.7萬外出務工人員,這將為家中帶來不少的經濟收入。 許樹德還稱,目前該縣龍門、窯店兩個鄉鎮1.3萬畝旱地變成了水澆地,以往只能種土豆等耐旱作物,每畝收入最多2000元左右。現在可以種植蔬菜,每畝地的收入能達到4000元左右。 洮水流入隴中旱地后,這里的生態也漸漸改善?!氨鄙筋^就像和尚頭,百草不生人發愁,今日引來洮河水,山綠?!崩畋吕先诉@樣記錄著。(完) |
相關閱讀:
- [ 09-15]湖北旱情全部解除 319萬畝農田曾發受旱警報
- [ 09-04]氣象局:北方旱區現明顯降水過程 氣象干旱緩和
- [ 08-30]陜西河南湖北等地雨勢較大 河南旱區局地有暴雨
- [ 08-28]河南重旱區將迎降雨 陜西、四川等地有大到暴雨
- [ 08-28]黨報曝光遼寧旱區水井成擺設 多名干部被追究責任
- [ 08-27]東北黃淮等地旱情緩解 受旱作物面積減少1816萬畝
- [ 08-25]遼寧旱區水井成擺設:配套設施缺乏 水井質量堪憂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