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法院或重判“大米案” 英拉或入獄高至十年
2015-05-18 08:21:59??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孫靖 孫靖 |
分享到:
|
本月22日是泰國軍事政變一周年。周年前三天,泰國大理院(最高法院)從政人員刑事法庭將開審前總理英拉·西那瓦所涉“大米案”,英拉已確認出庭。如果英拉所涉瀆職罪成立,她可能被判高至10年監禁。 大米案究竟有何背景?英拉會被判入獄十年嗎?判決究竟意圖何在?讀懂英拉案,也就讀懂了泰國這些年的政治生態。 【拖累GDP的大米】 大米收購項目是英拉上臺之初開始實施的一項政策。從去年起,這一以高于市場價格收購大米的政策被批評導致國家財政虧空,并滋生大量腐敗。那么,大米收購項目到底錯在哪里? 簡單說來,大米收購項目就是政府以高于市場的固定價格收購農民的大米,每噸白米的政府收購價為1.5萬泰銖(1美元約合34泰銖),每噸香米的收購價為2萬泰銖。這一價格遠遠高于過去的政府收購價,甚至高于市場價。以白米為例,泰國白米的出口離岸價這些年一直穩定在1.3萬泰銖左右,這意味著即便不考慮中間環節成本,政府從收購到出口每噸白米虧損2000泰銖。 那泰國政府到底收購了多少大米呢?2012年收購項目高峰期時,泰國庫存米達到1400萬噸,遠遠高于泰國每年的出口量。 雖然泰國政府高價收米,雖然泰國曾經是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國,但泰國政府卻無法左右國際米價,泰國東西兩側的越南和印度借機加大出口,導致泰國在2012年淪為第三大大米出口國,全年出口650萬噸,而印度和越南分別達到975萬噸和700萬噸。 政府高價收米,國際渠道不通,直接導致泰國庫存米面臨變質風險。2012年至2013年,泰國全境米倉爆滿,政府不得不租用私人倉庫儲備政府收購米,無形中又產生一大筆費用。 大米收購項目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導致數十億美元損失。據泰國上議院估算,這一項目在2012年所導致的公共財政債務已達到當年泰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是名副其實的“賠錢買賣”。 而在英拉的反對派看來,她執意推動這一項目的目的無非是,“用政府的錢為自己收買人心”。另外,有人指控英拉縱容腐敗,因為一些人在大米收購項目中做小動作,如摻入次品。 |
相關閱讀:
- [ 05-13]英拉拜佛布施與民眾合影
- [ 03-19]英拉被控瀆職案將開庭 此前其已被禁止5年從政
- [ 03-19]泰國法院:將受理前總理英拉大米收購案訴訟
- [ 03-08]國際女政要"女人味":希拉里慈母范 英拉變顧家美媽
- [ 02-19]泰國前總理英拉正式被檢方起訴 面臨10年徒刑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