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主遇困境 輸出美式民主受到越來越多質疑
2015-05-24 15:18:25??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林雯晶 陳暉 |
分享到:
|
政治結構性沖突日益凸顯 陳 堯 40年前在一份題為《民主的危機》的報告中,美國學者亨廷頓指出,由于民主制度具有的內在缺陷,西方世界的民主政府幾乎喪失履行職責和發揮功能的能力。這番言論到今天似乎才得到驗證,美式民主制度在全球范圍內正經歷幾十年未有的衰退。與此同時,美國的民主制度陷入困境,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除,政府遭遇治理危機。究其原因,是日益凸顯的美國民主制度的結構性沖突所致。 西方民主理論認為,民主選舉產生的政黨或政治家是選民投票過程中多數決定規則作用的結果,這一結果是集中多數選民意向后的一種反映。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選民在不同政黨之間選擇,依據是這些政黨的綱領中羅列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的優先次序、處理方式等。對選民而言,他可能贊成某個政黨綱領中的一些政策主張,卻反對該政黨綱領中的其他政策。在特定選舉規則下,他只能選擇是否投票給該黨,而沒有更好選擇。 在美國政治生活中,民主、共和兩黨將競選獲勝當作最高目標,為爭奪執政地位不惜陷入惡性爭斗。激烈的政黨紛爭使得美國政府難以有效運作,甚至癱瘓。同時,政黨意識形態、政策主張的極化現象嚴重。在選舉時,政黨或候選人會全力討好選民,而一旦獲選,對選民的許諾或許就變成一紙空文。這使得選舉遠離民主本質,徒有形式。美國兩位大學教授在2014年發表論文稱,通過分析1981年至2002年間1779項政策議題受影響的情況表明,普通民眾對政策的影響極小,甚至根本沒有什么影響;而富裕階層則對政策有著極大的、重要的影響;有組織的利益集團對公共政策有著強大的、積極的影響。 利益集團與金錢政治,是美國選舉運行的主要支柱。有學者指出,美國民主政治是在兩個舞臺上進行,前一個舞臺是政黨、政府、國會、最高法院等圍繞立法、預算和稅收及類似問題展開角逐;后一個舞臺活躍著大量的組織或機構,如競選組織、思想庫、媒體以及游說組織。支持這些組織或機構的,就是各種利益集團。當金錢“越界”進入政治領域后,候選人日益依賴于其經濟支持者的資助。近年來,美國總統大選花費驚人。2008年美國大選花掉20多億美元,而2012年美國總統選舉總費用超過50億美元。并且,選舉資金占優的政黨最終贏得總統寶座的可能性也更大。越來越多的社會中層和底層人士認為,自己不是生活在自由民主社會中,而是受到“財閥統治”或“公司統治”。 與此相對應的是,傳統的分權制衡機制日益蛻變為掣肘機制。傳統的分權制衡理論認為,通過分權和制約,既可使政府職能得到有效行使,又能避免權力集中和權力濫用。但這種理論假設在今天遭遇嚴峻挑戰。立法、行政、司法部門各自以民主的名義制約對方,限制其權力范圍。在美國,預算法案的制定權在政府,但決定權在國會,參、眾兩院均可以用手中掌握的否決權來阻撓法案通過。當這種“否決政治”與黨派競爭結合起來時,“政府失靈”便不可避免了。自2010年共和黨取得眾議院的控制權以來,黨派對峙幾乎阻礙了大多數政策議題的推進,政府促進經濟增長的議案不是無法通過,就是被削弱到幾乎毫無作用。同時,制衡也體現在利益集團之間影響力的競爭上。各種各樣的利益集團游說政府,使得政府在利益集團面前難以取舍;而意識形態和社會的極化導致利益集團之間難以達成妥協,致使政府決策往往陷入僵局。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
相關閱讀:
- [ 05-20]安倍與日本民主黨黨首辯論 為新安保法案辯護
- [ 05-19]土耳其人民民主黨選舉辦公室遭襲 致多人受傷
- [ 05-18]日本維新黨選新黨首 遭民主黨拉攏以對抗自民黨
- [ 05-15]日本民主黨將阻止新安保法成立 吁輿論施壓
- [ 05-13]美貿易談判在參院受重挫 民主黨議員窩里斗奧巴馬
- [ 05-07]美大選候選人:共和黨遍地開花 希拉里獨撐民主黨
- [ 04-24]奧巴馬力推TPA法案 “自家人”民主黨反不買賬
- [ 04-23]香港輿論贊普選方案:將為香港民主發展邁出一大步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