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海拔3400多米的雅門夏牧場,昆侖山巍峨的雪峰近在咫尺。
“我在這工作了40多年,已經和這里的一切融為一體了。”“喜喜連長”望著不遠處潔白的羊群,對記者說道。
“喜喜連長”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一牧場政法委書記助理張永進。提起“喜喜連長”,周圍人沒有不豎大拇指的。
■接生200多孩子沒出一次事故
“多學本事,才能為群眾服務”
張永進中等個頭,臉色黝黑,兩眼炯炯有神,看上去和草原上的牧民沒什么兩樣。
父母去世早,張永進3歲便跟隨姐姐來到昆侖山麓的一牧場。一牧場是少數民族聚集團場,12歲時,張永進在牧工買買提·庫爾班家吃住,一起放羊,學了一口流利的維吾爾語。大家都叫他的小名——喜喜。
張永進手腳勤快,愛學習,學啥像啥。
1969年,張永進被選送到牧場學習獸醫。因為連隊缺少衛生員,1970年,他又被派到牧場醫院學習護理。先后做了一年的病房護士和一年手術室護士。他白天當護士,晚上學文化。1973年,他又被安排學了一年婦產科醫生。1974年,他正式到牧業連隊二連當了衛生員。后來,他自學獲得醫療專業大專文憑和執業醫師證。
在二連,他一干就是26年。連隊干部人少。他經常身兼數職。牲口病了,他是獸醫;人病了,他是“人醫”(當地少數民族對醫生的稱呼)。光他接生的孩子,就有200多個,沒有出過一次事故。他還兼會計、保管,一直到副連長、指導員、連長。
“多學本事,才能為群眾服務,群眾才需要你。”張永進經常對干部們說。
“他太忙了。在山上一待就是二十幾天,甚至1個月。他天天和牧民在一起,家在場部,他待得反而少。”現任二連連長買買提敏·阿不都熱合曼說。
兒子出生前,本來張永進已經請好假,要陪護幾天。可前一天,接到通知說有工作任務,他毫不遲疑,當天就趕回連隊。孩子出生24天后,他才返回家中。
■連隊經濟指標連續8年排第一
“用心用情,才能成一家人”
“喜喜連長”與當地維吾爾族群眾結下了深厚情誼,有著很高的威信。
他隨身攜帶收音機,收聽維吾爾語廣播,還經常讀維吾爾文報紙,會寫簡單的維吾爾文字。消除了語言障礙,他成了牧民氈房里的常客。
“用心用情,才能有信任,才能成為一家人。”張永進常說。
一年春天,聽說牧工吐遜·巴特從馬上掉下來,胳膊摔斷了。張永進來到家中看望。
破舊的土炕上,兩個孩子正在玩耍。吐遜·巴特不好意思地說:“兩個孩子在外邊玩,兩個孩子在床上玩,兩雙鞋換著穿。”
張永進摸摸孩子的頭,出去了。
一陣子過后,他提著一袋面粉、4雙鞋回來,拿出2500元錢遞到吐遜·巴特手中,“去買幾只母羊,地要會種,羊也要養,才能富起來。”
張永進幫助吐遜·巴特壘起了羊圈,又籌集2000元錢幫他買回種子和肥料,把地種上。隔段時間,張永進都要騎摩托車跑38公里山路來幫忙。
一天,張永進看見吐遜·巴特的孩子在哭。
“怎么了?”
“娃娃要上學,沒錢……”吐遜·巴特囁嚅道。
“這么小的孩子,不能讓他去放羊啊。學費我來交。”張永進說。
吐遜·巴特的眼淚一下涌出來。他知道,張永進并不富裕,一件夾克衫已經穿了好幾年。
兩年后,吐遜·巴特的羊發展到30多只,苜蓿和核桃也開始豐收。年收入達到2萬多元錢。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吐遜·巴特高興得晚上都睡不著覺。
1989年,張永進開始在二連當連長。當時連隊屬后進連,羊群存欄數不足6000只。3年時間,羊群存欄數增加到1萬只。經濟指標連續8年排一牧場第一,職工收入年年增加。
■7次調走的機會都放棄了
“團結好了,才能有好生活”
去年4月,張永進因胃病住進策勒縣醫院。病房中,有位陪護的女教師引起了張永進的注意。
張永進跟她交談:“蒙面紗、穿吉里巴甫服是宗教極端思想的表現。你是教師,會影響一片人,怎么能這樣做呢?”“別人讓我這樣穿的。”女教師說。
“自然美才是真的美。”張永進對她和她的家人說道,“新疆各民族都是愛美的。艾德萊斯綢、長辮子幾百年、上千年了,多美啊!為什么要聽別人的呢?”
第二天再見這位女教師時,她已摘去面紗、穿上裙裝,對張永進微笑著點頭。
“喜喜連長信任我們,我們愛戴他。這是發自內心的,是幾十年血濃于水的真情。”買買提敏·阿不都熱合曼說,“每到春節,我們很多牧民都會去給他拜年。到古爾邦節等少數民族節日,大家又爭相邀請他到家里做客,幾十年沒變過。”
“民族團結是天大的事。團結好了,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辦不好的事。團結好了,才能有好生活。”張永進說。
他喜歡騎烈馬。跑得快,辦事效率高,但也有危險。有一次,他被一匹新馬猛然摔下,腳套在了馬鐙里,拖著跑了好幾十米。眼看就要撞上一塊巨石,他拼命一躍,抓住了馬籠頭,再抓上馬鬃,翻到馬背上,這才躲過一劫。
1999年,張永進調到了機關。他不管到哪個部門,都特別忙。“只要在辦公室,找他的的人就一屋子。在基層,他一家家又跑得站不住。”牧場政工辦副主任柴燕玲說。
多年來,7次調走的機會他都放棄了。一牧場位置偏遠,離和田市220公里。周圍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大部分屬高海拔的昆侖山區。離開條件艱苦的牧場是一些人的夢想。
已經61歲的張永進,今年1月應該退休。由于群眾的挽留,他在大會上承諾再多干兩年。如今,他依然在奔波著,田間地頭,山區牧場,時常出現他的身影……本報記者韓立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