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黑蘭市區向北遙望,沒有植被覆蓋的厄爾布魯士山上不現一絲生機,巖石與黃土裸露,唯有滿目荒涼。每當夜幕降臨,山體勾勒的線條在濃墨般的夜色中若隱若現,星星點點的橙黃燈光自城市盡頭蜿蜒而上,宛如一條通往天國之路。
事實上,確有不知其數的生命在這里步入天國。“天路”所在之處,是伊朗乃至全球最為神秘和隱晦的地方之一--以關押政治犯和間諜聞名的德黑蘭埃溫監獄。然而,這個傳說中血雨腥風、聞之心顫的地方,或在不遠的將來成為一處休閑勝地。德黑蘭市長高里巴夫日前表示,計劃將埃溫監獄改造成為公共綠地。
因關押政治犯而聞名
埃溫監獄始建于1972年,由巴列維王朝時期的情報機構“薩瓦克”督建并管理,最初建有20個多人監房和兩個公共監區,可容納320名犯人。至伊斯蘭革命爆發前的1978年,監獄幾經擴容,僅209監區就有100個監房,另設有六個審訊室、一個處決區和一個法庭,名義上能夠收押1500人,但實際人數超過兩倍。如今的埃溫監獄占地43公頃,最多可容納1.5萬名囚犯。
在伊朗所有的監獄中,埃溫監獄恐怕是最神秘莫測也是最臭名昭著的一個。早在巴列維王朝時期,這里就是政治犯的“聚居地”,伊斯蘭共和國的奠基人大阿亞圖拉蒙塔澤里、阿亞圖拉塔勒甘尼、前總統拉夫桑賈尼在伊斯蘭革命勝利前都曾在此度過一段灰暗的歲月。1988年夏天,根據時任最高領袖霍梅尼的命令,埃溫監獄的數千名政治犯在兩個月內以“叛徒”和“政權敵人”的罪名被處死。2008年7月,司法系統對埃溫監獄的29名罪犯處以絞刑。2009年,伊朗因總統選舉而引發社會混亂,有傳言稱,數百名改革派支持者被拘留在埃溫監獄。此外,一些轟動全球的間諜案同樣與埃溫監獄關聯甚密。2003年6月,伊朗裔加拿大記者扎赫拉·卡澤米因為在埃溫監獄前拍攝照片被捕,并以“間諜”罪名關押于此,后因頭部重傷在獄中身亡。伊朗政府宣布卡澤米死于中風,但西方媒體聲稱她曾被強奸并遭受酷刑。
事實上,對于大多數政治犯和間諜犯而言,埃溫監獄更像是一處拘留所。他們被關押在這里有時長達數年,但并不是在服刑,而是等待審判。他們中的一部分在一段時間后被無罪釋放,一部分經審判定罪被轉移至其他監獄,另一部分則在漫長的等待中走向死亡。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43年間,埃溫監獄從未發生過越獄事件。
2006年,長期蒙著神秘“面紗”的埃溫監獄首次向國外媒體開放。英國廣播公司記者在當時的報道中描述說,監獄內建有一座醫院,內設急診室、放射科、實驗室,并提供心理治療。監獄雖因關押政治犯聞名,但卻不設專門的牢房,因為“在伊朗不存在政治犯”。一些女犯被要求從事沒有報酬的縫紉工作。獄警稱當時有500名囚犯在獄中攻讀學士學位。
部分民眾嫌“血腥氣”過重
不過,臭名昭著、神秘莫測的埃溫監獄或將很快成為歷史。曾被關押在此的阿亞圖拉塔勒甘尼是呼吁將埃溫監獄改建為公園的第一人。德黑蘭市長高里巴夫日前表示,市政府正計劃將部分監獄和軍事設施遷出德黑蘭,埃溫監獄所在地未來將改造成公共綠地。他還表示,司法總監薩德格·拉里賈尼對這一規劃表示認可,司法系統將同市政府就具體實施方案進行磋商,并承擔部分改造費用。
計劃一經公布,立即引發國內外媒體的關注。伊朗《創造日報》評論說,將監獄變成博物館或者公園是很多市民長期以來的愿望,埃溫監獄所在地空氣質量較好,改建成公園后,將和周邊原有的商場和餐館連成一片,成為吸引德黑蘭市民的休閑勝地。不過,并不是所有民眾都持有相同的看法。一些人認為,埃溫監獄“散發著血腥的氣息”,在這樣一個地方悠閑散步和談笑風生“令人難以接受”。另一些人指出,監獄的搬遷面臨許多操作性的難題,還會給犯人和他們的家屬帶來不少麻煩。
事實上,這并不是伊朗政府第一次將監獄改造成文化休閑場所。伊朗歷史上的第一所集中性監獄--賈斯爾監獄建于1929年,在埃溫監獄建成以前一直是德黑蘭市唯一的監獄,在伊斯蘭革命勝利后曾關押過不少國王時期的政府要員和軍隊將領。隨著埃溫監獄的投入使用,卡斯勒監獄的作用和地位逐漸被取代。2004年,賈斯爾監獄關閉,市政府開始對部分區域進行拆除,但伊斯蘭革命前政治犯俱樂部堅持將該監獄注冊為國家遺址,拆除工作因此停止。2012年,德黑蘭市政府基于建筑學方案和建設超大型城市的規劃,將監獄改造為博物館公園。(本報見習記者陸紓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