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呂鵬飛 環球時報駐英國、美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丁雨晴柳玉鵬】去年5月26日,莫迪宣誓就任印度總理。一年來,精力過人的莫迪是否給印度帶來明顯改變?國際媒體和印度朝野對此話題紛紛給出自己的答案。就職一年,莫迪成為同期內出訪最多的世界領導人之一,不僅加強了印度對外關系,還扮演著“印度推銷員”的角色。在國際舞臺刮起的這股“莫迪旋風”,提升了印度在大國和鄰國中的“氣場”,帶來“印度又回來了”的效應。在治理印度的努力中,莫迪贏得不少掌聲,也受到很多指責和質疑。預期的印度經濟增速并不能掩蓋莫迪政府面臨的改革阻力和印度國內的種種矛盾。莫迪的改革正處于十字路口。正如新加坡《今日報》23日所說,“打造印度這樣的大國需要時間,在對莫迪下結論前,印度人應給他幾年甚至10年的時間”。
“莫迪正讓昏睡中的印度振奮起來”
如果從各種數據看,印度總理莫迪執政一年來有可圈可點之處。《今日美國報》23日的報道認為,“一年以來,莫迪治理下的印度經濟正變得光明起來”。一年前,印度通貨膨脹率為9%,經濟增速約為5%,如今通貨膨脹率已下降至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印度今年的經濟增長將達到7.5%,這意味著印度的經濟增速將超越中國。全球分析企業HIS亞太首席經濟學家拉吉夫·比斯瓦斯認為,莫迪重新為印度打上“充滿活力的高增長經濟體”的烙印,就這一點而言,他的表現極為出色。
如果只從硬件建設來看,過去一年印度改觀并不大,但從軟環境方面觀察,印度確實有些許顯著變化,特別是印度有了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和強勢領導人。印度前總理辛格以學者形象示人,而莫迪風格迥然不同。現在,總理辦公室成為印度的決策中心,莫迪直接與秘書對話,以往決策癱瘓的情況已得到改觀。
《印度時報》21日刊文盤點莫迪兌現了多少競選承諾。文章說,得益于全球油價下跌,印度物價得到基本控制,同時中央層面反腐也見成效。印度人民黨主席阿米特·沙阿在接受《印度時報》采訪時聲稱,莫迪政府過去一年最大的成就是在經濟上的變革。印度的財政赤字得到控制,外國直接投資在過去一年增長40%,外匯儲備增長14%,達到3200億美元,為10年來的最高。此外,印度過去10%的項目處于停工狀態,莫迪上臺后將其降到6%。更讓阿米特·沙阿欣喜的是,自莫迪執政以來,印度人民黨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黨”,黨員人數達到1億。
印度中國企業商會秘書長黎劍在印度已耕耘10年之久,他認為:“莫迪政府上臺后,做了很多上屆政府推不動或者說不愿意推動的改革。我們作為最前線的商業服務機構,跟印度政府、印度行業和印度議會打交道都很多,因此感受也最深。”黎劍認為,以往印度各邦都有自己的稅制,地方保護嚴重,阻礙商品流通和商業發展,莫迪上臺后堅定推動統一稅制的出臺。莫迪政府不僅強力推動“印度制造”,還進一步開放外資準入的領域和占股比例,有的領域已允許100%的外國投資。
法國《問題》周刊前不久刊文說,“莫迪效應”已引起外界關注。塔塔集團的一個高層證實:“這種變化讓人感到印度出現一定程度上的樂觀情緒。”過去印度成立一家企業需要幾個月,現在大概只需幾天時間。但文章也認為,印度一貫的官僚作風將不會就此消失。
俄羅斯《獨立報》評論說,盡管印度的投資環境仍不完全符合外國投資者的需要,但“莫迪正讓昏睡中的印度振奮起來”。據報道,印度商會給莫迪政府一年來的工作打7分(10分制),其主要成績是:改善宏觀經濟形勢,降低通貨膨脹率,穩定盧比匯率和金融市場。但西方的投資者對莫迪政府的要求更多一些。“德國之聲”網5月20日以“一年后,莫迪的改革日程正處于十字路口”為題刊文稱:“一年前,印度經濟步履維艱,誓言重振印度的莫迪以勢如破竹之勢在選舉中獲勝。但在過去的12個月內,莫迪是否已為印度經濟夯實強勁增長的基礎?分析人士的看法莫衷一是。盡管人們大都表示莫迪比前任政府做得好,但許多人聲稱他并未完全兌現將使政府管理和商業煥然一新的承諾。”印度分析家潘卡·米什拉表示,外國投資者開始拋售印度證券說明印度經濟仍存在很多問題。
在印度國內,去年大選受重挫的國大黨始終沒有停止對莫迪政府的抨擊。國大黨在人民院的黨鞭辛迪亞指責印度中央政府大幅削減補貼,稱它在過去一年除了漂亮的宣傳之外什么也沒做。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網5月21日刊登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印度國會議員沙希·塔魯爾批評莫迪的文章,塔魯爾認為,莫迪第一年任期令印度失望,并未踐行其“最小的政府,最大程度的治理”諾言,相反他組建的是“自英迪拉·甘地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實施緊急狀態統治以來最集權、最自上而下、最受制于官僚和個人崇拜的中央政府。”
全球推銷印度是莫迪最大亮點
英國《經濟學家》23日以“莫迪的統治,印度的獨角戲”為題評論稱,印度擁有改變自身的黃金機遇,但莫迪正冒著有可能失之交臂的風險。文章認為,印度需要轉變,但莫迪仍在像古吉拉特邦做首席部長那樣思考問題,若莫迪要改變他的國家,印度的“獨角戲”就需要改唱一首新曲。
莫迪一年來還成為國際舞臺上的主要角色。過去一年,莫迪出訪近20個國家,為此,新加坡《海峽時報》說“莫迪疾風驟雨般的訪問使全世界成為他的舞臺”。俄羅斯《獨立報》認為,莫迪成功地與世界所有大國領導人建立了個人聯系。“俄羅斯石油”網說,莫迪取得成功,他已成為全球政治中的一顆明星,向世界展示出自信而有活力的政治家形象。俄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專家尤爾洛夫認為,莫迪最主要的成果是加強了與美國、中國、日本和俄羅斯的關系。有印度智庫稱“莫迪是印度的首席推銷員”。值得一提的是,對華關系是莫迪繞不開的重點。新政府上臺后即宣布要加強在邊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來看,莫迪上臺后中印關系表現出更為復雜的一面。莫迪訪華時極力推介印度,呼吁中國企業前去投資。
《印度斯坦時報》前駐北京記者拉什瑪·帕迪爾認為,外交是莫迪政府的亮點,莫迪為印美關系、印度與地區國家間關系注入活力,并以訪華和東亞之行作為他過去一年執政的結尾。莫迪不斷在國際場合亮相,讓印度成為“國際社會的寵兒”。在這股風潮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又跟風熱捧印度經濟。這些都激發了印度民眾的自豪感。德里大學漢語教師阿西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盡管莫迪過去一年什么也沒做成,但很多印度人仍然支持他。
倫敦大學南亞發展研究學者托比·艾默特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莫迪剛上臺時,印度國民對他的期待主要是三點:提高就業率,找到國家實現繁榮的新思路,擴大印度的國際影響力。一年之后,莫迪似乎在最后一件事上做得最好,他在一年之中,用52天去外訪,足跡遍布全球近20個國家,他的特色著裝,他使用社交媒體時的得心應手,以及海外印度僑民對他的歡迎,都增加了他本人的政治家魅力以及印度的國際聲譽。但沙希·塔魯爾認為,莫迪的外交行程除提高其個人名望外收效甚微。還有分析人士認為,“維持印度外交政策的最佳保障是有可持續性的高增長率”,印度外交政策的高效將有賴于莫迪政府改變印度經濟現狀的能力。
莫迪擺脫煩惱需要時間
莫迪的外交旋風雖然精彩,但回到國內他不得不面對那些令人焦頭爛額的問題,當前最大也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就是征地法改革,以改變過去基礎設施建設用地或工業用地的征地久拖不決、嚴重拖累經濟社會發展的局面。在印度人民黨控制的人民院,這一法案順利通過,但在國大黨主導的聯邦院卻遭到強力阻擊。國大黨指責人民黨“親近富人、親近企業”,在農村人口占全國2/3的印度,人民黨被貼上這樣的標簽意味著會失去農民的支持。
據美國彭博社22日報道,印度人口最多的北方邦農民抱怨說:“我們把票投給莫迪,本以為他將改變我們的生活,但卻什么都沒有改變。”
今年3月,印度中北部產糧區天氣異常,雨水偏多,一些農民因生活所迫自殺,這給莫迪政府形成巨大壓力,也使得征地法改革的推進更為艱難。征地法案無法通過,莫迪的后續改革就無法實施,他的改革者形象將受到重創。“德國之聲”分析說,莫迪政府的改革日程最近幾個月遭遇許多阻力,這對莫迪重整經濟的計劃并非吉兆。
英國學者艾默特2014年兩度到印度考察,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莫迪走馬上任一周年,交出的成績單并不讓印度國民滿意,想贏得國際社會更多的掌聲也不容易。艾默特說,在印度很多中小城市,橋梁等基建項目也并沒有因為新政府上臺而熱火朝天地進行。印度北部貧困地區,窮人不堪生活壓力而自殺的報道也經常出現。他認為,印度一年來的變化不大,印度改革進度令人失望,莫迪似乎還沒有找到領導一個大國的清晰思路。莫迪領導的人民黨政府,仍然在國內擁有很高的支持率,但這并不意味著莫迪目前的執政方略完全值得肯定。艾默特說,莫迪曾是古吉拉特邦的首席部長,而現在,他管理國家的思路仍然是照搬管理一個邦的思路。
中國南亞學會常務理事錢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莫迪執政一周年來對印度的最大影響莫過于人心的變化。過去,印度人特別是精英階層一直在自傲和自卑的矛盾心態中游走,一方面想打造“最大民主國家”的形象,一方面又擔心印度會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被淘汰。錢峰認為,莫迪的出現,以其大力推崇發展、決策硬朗果斷的鮮明個性,不僅刷新了世界對印度政治人物的陳舊觀感,更喚醒許多印度人內心的國家認同感。因此,一位退役印軍將領給莫迪的周年表現打出90分。
小到帶頭掃街改變城市衛生狀況,大到拋出一系列為發展松綁的改革政策,“說干就干”的莫迪確實讓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領略到多少年沒有過的施政效率,覺得這屆政府有希望打造出一個截然不同的印度。但錢峰認為,許多困擾印度的問題短期不可能得到大的改觀,莫迪一年的政績也無法說明什么,他給印度帶來的更多是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