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國”坐大背后的大國博弈
2015-05-27 09:22:07?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孫靖 孫靖 |
分享到:
|
2014年6月,“伊斯蘭國”颶風席卷中東,所過之處百患叢生。 近一年后,勢頭兇猛的“伊斯蘭國”不僅接連攻占伊拉克和敘利亞多處要塞,而且向其他中東國家及東南亞地區滲透。美國仍試圖繼續在反恐大旗下主導局勢,但亂局演變之迅速、應對之棘手已超出想像。 恐怖主義的溫床 動蕩為“伊斯蘭國”蟄伏與坐大提供了可趁之機:在伊拉克,美國撤軍后,教派矛盾激化,當局無力維穩;在敘利亞,內戰持續蔓延,安全真空不斷擴大。“伊斯蘭國”趁機在兩國邊境招兵買馬、攻城略地…… 從2014年6月橫掃伊拉克西、北部,到宣布“建國”,到滲入利比亞制造襲擊,進而與尼日利亞極端組織“博科圣地”結盟,并將觸角伸向也門,將戰火燒到敘利亞和沙特阿拉伯,“伊斯蘭國”完成了從西亞、北非到西非的滲透擴張,成為全球恐怖主義“大本營”,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宗教激進人員參戰。而當這些極端分子大量“回流”,又對世界各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面對“伊斯蘭國”的迅速擴張,美國總統奧巴馬2014年9月宣布對“伊斯蘭國”展開空襲行動,同時組建一個廣泛的國際聯盟,目標是“削弱并最終摧毀”這一恐怖組織。 圍剿行動收效不彰 美國主導的打擊行動已過多時,但效果不佳。雖然有一些“伊斯蘭國”重要頭目被打死,部分城鎮被伊拉克安全部隊收復,但這個恐怖組織仍占據著伊拉克和敘利亞大片土地,并不時策動軍事行動和恐怖襲擊。 “伊斯蘭國”為何如此猖獗?原因有多個:一方面,該組織不少作戰人員參加了伊拉克戰爭和敘利亞內戰,實戰經驗豐富;另一方面,該組織依靠海外募捐和非法斂財,資金充裕,裝備較為先進。美軍及其盟友雖然空中打擊能力強,但“伊斯蘭國”成員一旦化整為零,潛伏在居民區或混跡于平民中,空襲就難以展開。而伊拉克安全部隊戰力不足、后勤保障匱乏,無法形成有效攻勢。 分析人士指出,打擊“伊斯蘭國”行動陷入愈反愈恐的怪圈,是因為主導這場行動的美國正是問題的一部分。在伊拉克,美國當年發動戰爭播下仇恨的種子,撤軍后留下一個政治動蕩、經濟凋敝、安全惡化的爛攤子;在敘利亞,美國縱容暴力沖突孳生蔓延,對敘政府的打壓導致大片地區出現安全真空。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中東問題專家馬丁·因迪克指出,美國對重建中東力不從心,是美國中東政策崩塌的必然結果。“9·11”事件后,美國推動伊拉克政權更迭,之后又采取放任政策,導致地區秩序遭到破壞,國家管制失效,“伊斯蘭國”乘機興起。由于害怕再次卷入軍事沖突,奧巴馬政府不愿通盤考慮中東政策,而是逐項應對地區各種危機,缺乏全面戰略。 巴格達大學教授易卜拉欣·阿馬里批評歐美國家在打擊“伊斯蘭國”過程中片面夸大“文明沖突”,將地區戰亂歸咎到伊斯蘭教派沖突上,招致地區民眾對西方強行插手中東事務愈加反感,而美國當前混亂的反恐政策也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伊斯蘭國”的擴張。 |
相關閱讀:
- [ 05-26]外媒:“伊斯蘭國”敘利亞攻勢恐危及瀕危鳥類
- [ 05-26]伊朗將領炮轟美國在抗擊“伊斯蘭國”上毫無作為
- [ 05-26]敘利亞古城疑遭“伊斯蘭國”血洗 超400人遇害
- [ 05-25]敘稱“伊斯蘭國”屠殺古城巴爾米拉數百平民
- [ 05-25]“伊斯蘭國”攻城掠地 國際反恐任重道遠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