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組艱苦偵辦9個月摧毀10個犯罪團伙追繳上千文物,成功破獲“共和國涉文物第一大案” 至今唯一完好無損出土的紅山時期彩陶雙系罐、紅山時期代表圖騰玉豬龍、展現五千多年前人類高超打孔技術的勾云形玉佩、流光溢彩的遼代三彩釉子母獅形硯滴、雕工精密的元代牡丹龍紋金釵……一件件國寶級文物,靜靜地躺在展示柜里。 “如果不是專案的告破,這些珍貴的文物很可能已經流落民間,甚至流失到海外。”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遼寧管理處處長張桂蓮說,“這次追回的文物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都有,很多文物是首次發現,填補了多項考古空白。” 今年上半年,在公安部指揮協調下,經文物保護部門全力協作,以遼寧省朝陽市公安局為主組成的專案組艱苦偵辦,歷時9個月,終于偵破這起案件,抓獲犯罪嫌疑人175人,摧毀盜墓、倒賣文物犯罪團伙10個,追繳文物1168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25件(套)。無論是抓捕人數還是追繳文物數量,都創下新中國成立以來數量之最,堪稱“共和國涉文物第一大案”。 凌源市紅山街道辦事處牛河梁村上窯溝山梁上的一處盜掘現場(4月9日攝)。 4月10日,辦案人員對追回的部分文物進行封存。 4月10日,民警向記者展示盜墓者使用的金屬探測儀。 1 循線追蹤,犯罪網絡浮出水面 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據考古學家介紹,紅山文化距今已五千多年,是中國已知出現最早的文明。玉器使用和喪葬禮儀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點,已發現一大批造型別致、精工雕刻的玉器。 2014年開始,牛河梁來了不少外人。有的詢問農產品價格,有的自稱是收藏家和學者,有的則成天泡在村里賭博……這些人身份各異,但有一個共同特點:有意無意間,都在打聽有沒有“片子”。 所謂“片子”,就是指農民耕地時挖出來的破碎陶片。 同時,在牛河梁遺址保護區外圍區域出現了探挖痕跡。不久,保護區內的6號、12號遺址地點也發現幾個探坑。此外,建平縣的遼代古墓葬被盜掘……越來越瘋狂的盜掘,使得眾多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積石冢群文物本體和原歷史風貌遭到嚴重損毀,對紅山文化遺址破壞極大。 “這些探坑的出現絕非偶然,背后可能有重大案情!”發現情況的朝陽市公安局組成專案組,開始偵查。 經過近一個月調查走訪,專案組發現了一個活動于朝陽及周邊省市的盜掘古墓團伙的蹤跡。偵查顯示:這個團伙分工明確,有的團伙成員使用專業工具和專用通訊設備進行踩點、盜掘,有的則游走于地下文物市場兜售文物,與其他團伙彼此勾連。抓還是不抓?一個兩難的問題擺在了專案組面前:如果立即抓捕,難免會打草驚蛇,讓其他犯罪嫌疑人逍遙法外;如果不抓,盜墓團伙隨時都可能繼續作案,并倒賣手中的文物,國寶面臨流失的危險。 經過反復研判,專案組決定“放長線釣大魚”。從仲夏查到初冬,專案組將以姚某某、馮某等為首的多個盜掘團伙、80余名涉案人員逐一納入視線,掌握了他們盜掘紅山文化遺址和古墓葬、倒賣文物的作案網絡及相關證據。 公安部高度重視,將此案件立為部督案件。經過進一步縝密偵查,一個龐大的作案網絡輪廓更加清晰——10個團伙既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系,活動呈專業化、鏈條化,盜墓、轉運、收藏、倒賣一條龍,涉及7省份10多個地市。 |
相關閱讀:
- [ 03-19]云南“盜墓賊”盜挖村民多座祖墳 一審獲刑余1年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