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塑是人類藝術殿堂中最為瑰麗的寶藏:帕提農神廟的《維納斯》,象征著力與美的《擲鐵餅者》、極富戲劇張力的《拉奧孔》……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傳世名作。但是最近,有人在這些著名的古老雕塑身上有了新的發現:這些雕像的主人公,好像統統沒有瞳孔!事實上,沒有瞳孔這件事情,在古希臘、古羅馬雕塑當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究竟原因為何?這個問題在網上激起了熱烈的討論,不同的人給出截然不同的解答。 瞳孔的塑造干擾形體美的表達? 在各個領域“學霸”聚集的知乎網,對于西方古典雕塑為何沒有瞳孔的問題,很多人都給出了自己的解讀。 有人引用《藝術哲學》的作者丹納的話:“藝術是對事物主要特征的概括”來進行論證:在人物雕塑中,雖然有很多客觀存在的元素,但如果是和雕塑者想要重點說明和體現的內容無關的話,那就可以被刪去或者簡化。而眾所周知的是,古希臘人對人體美無比推崇,在他們看來,人體是自然界最為均勻、和諧的存在,是具有最為莊重、優美特征的審美對象。在古希臘人的眼中,最為理想的人物并不是擁有最善于思索的頭腦、感覺敏銳的心靈、嬌俏美麗的容顏,而是首先要具備血統優越、發育良好、比例勻稱、身手矯捷的體格。 因為這樣的審美傾向,裸體雕塑在古希臘達到了極高的水平。為了體現形體美,雕塑家在肌肉線條和立體感的塑造上極盡能事,而相形之下,繁雜的色彩、過于豐富的人物表情——包括瞳孔的塑造,實際上對于體現形體美的流暢不僅沒有太大幫助,反而有干擾作用,因此實在是不雕也罷。而沒有瞳孔、缺少表情、通體素白的裸體雕塑,也天然具有一種肅穆的感覺,更符合雕塑對象神明的身份。 “掉色”說論據充分 有瞳孔反而艷俗 真的是這樣嗎?記者向中央美術學院原雕塑系主任、著名雕塑家隋建國請教,他笑言這是文藝愛好者們“想多了”。其實,很多古代雕塑都是有瞳孔的,是用顏料涂上去的。只不過因為褪色,今天的人已經看不到了罷了。 記者查詢資料,發現大英博物館的研究者們也為“掉色”說提供了充分的科學證據。該館科學調查部的喬瓦尼·維爾博士,多年來一直持續對雕像色彩進行研究,研究方法是對雕像映射強光,然后用特殊的攝影機進行拍攝。這個由大英博物館在2007年開發的系統,如果感知到異常成分——比如古代的藍色顏料,就會在顯示器上有所反應。維爾博士用大英博物館所藏的特洛伊大理石像進行試驗,發現當對準雕像的眼睛照射光線的時候,顯示器反應感知到了藍色的痕跡。“我們今天看到的特洛伊的眼睛是白色的,但其實兩千年前,它是藍色的。” 特洛伊大理石像并不是一個特例。但科研人員將他們的儀器對準帕特農神廟旁邊的伊瑞克提翁神廟,發現神廟的天花板曾經被涂過藍色。德國李比西雕塑美術館則開發出了可以測試出更多看不見的歷史遺留色彩的儀器,他們的實驗證實,很多古代雕塑不僅擁有藍色的瞳孔,而且膚色和衣服也上了顏色。也就是說,古希臘文明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的“白色文明”,實際上古希臘人很喜歡給雕像穿上絢麗多彩的衣服。 有趣的是,很多考古學家利用儀器復原了一些今天是素白、但曾經是色彩繽紛的雕塑,但很多人反映,涂上顏色、擁有寶石瞳孔的雕塑,反而有些艷俗,沒有素白和沒有瞳孔的雕塑有“味道”了。 |
相關閱讀:
- [ 01-26]聯盟猛男:詹韋逗趣站水箱 格里芬如古希臘雕塑
- [ 03-10]意大利科學家利用電腦技術再現千年古希臘音樂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