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牛”奔騰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1985——2005) 2005年,西藏大學新校區選址塔瑪村。 1985年,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國發行,共22篇。這一年,長三角、珠三角經濟開放區剛畫了個圈圈,三峽水電站工程開始籌備。西藏大學修了三年投入使用了,紅旗公社的社員都想不到這所大學日后與他們的命運密切相關。 也是在這一年,紅旗公社走到了歷史的盡頭,五個生產隊各成一村納入納金鄉管轄范圍。塔瑪等五個自然村走進風云激蕩的改革開放年代。 “鐵牛”跑起來 198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20周年了。拉薩城里的援藏工程一批接著一批,城市一天一個變化,城鄉的鴻溝開始消失。 原紅旗公社老會計措尼啦此時在納金鄉信用社上班了,措尼啦回憶說,去工地打工,一個勞力一天掙15元。“鐵牛”(村民把拖拉機叫作“鐵牛”)跑一趟可以掙50元到60元,在當時可是一筆大收入。 1988年,貢桑和同村的達瓦次仁成親了,沒有首飾、彩禮,也沒有領結婚證,邀請全村親朋好友一起吃一頓就算舉行了婚禮。達瓦次仁是村里最早開“鐵牛”跑運輸的,算是先富起來的那一批。慢慢地,納金鄉16個自然村有了100多個“鐵牛”。 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摸索出路 與日新月異的拉薩城相比,村里老舊的土坯房、泥濘不堪的土路、散亂的村落里還時有醉鬼打架滋事,讓村民感到迷茫,在改革開放的大潮里找不到出路。 家庭成員增多,原來蓋的土坯房越來越擠;物價上漲,錢包里的鈔票越來越少……“收入靠種田,養豬為過年,養只雞鴨換油鹽”這是八十年代后期當地流行的順口溜。村民旦曲還記得那時去拉薩過雪頓節(西藏傳統的節日,藏歷六月底七月初舉辦),全家換了新衣服新鞋,走到羅布林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西藏拉薩西郊)已灰頭土臉,覺得沒法見人。 機遇降臨 邊巴老人回憶,90年代村里是很亂、很臟,但是多數人還是想好好過日子——開商店、跑運輸、出門打工都有,他們的孩子也大多送到拉薩城里刻苦學習,日后成為村里的第一批大學生。 不能任憑幾條泥鰍攪渾一池清水,是時候結束混亂的局面了。1999年,村里的非法滋事聚會被正式取締。2002年,原紅旗公社的五個自然村又合起來,叫塔瑪村。已經40歲的格桑卓嘎在村委會基層工作20多年后,任塔瑪村村委會副主任兼會計。 合村后辦砂廠、引進花卉種植、蔬菜大棚……此后三年里,經濟發展終成主流,塔瑪村的“鐵牛”鼓足勁奔騰。2005年,西藏大學新校區選址塔瑪村,機遇降臨時有準備的村委會和村民們便緊緊抓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