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5日電
2015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貫徹落實,高考改革再度出發。從拓寬農村生源升學通道,到清理規范高考加分,再到重新安排自主招生,一系列改革新政呼應著萬千考生和家庭的訴求與期望,這一切,指向一個目標——更加公平。
升學綠色通道:讓貧困學子享有人生出彩機會
臨近高考,吉林省通榆縣第一中學校長馬長君的心情格外興奮:“有了國家專項招生計劃,我們縣考入名校的孩子增加了五六倍,大家都覺得揚眉吐氣!”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通榆縣過去考上重點高校的學生可以“掰著指頭數”。近年來大批考生進入全國名校,去年進入一本院校的學生達170多人。
“國家開辟并拓寬升學綠色通道,就是要讓貧困學子享有更多人生出彩機會。”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說。
2014年全國兩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要再增長10%以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10%相當于2.8萬人,這意味著有約30.6萬名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另外加上教育部直屬高校和其他自主選拔錄取試點高校拿出的2%的招生指標招收農村學生(約為8500人),2014年全國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超過31萬人。
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部屬高校嚴格控制屬地招生比例、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農村學生單獨招生、地方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劃……近年來,國家招生制度不斷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優秀農村學生傾斜,保障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長效機制正初見成效。
以農業人口比較集中、以往號稱最難上大學省份的河南為例,2007至2014年,河南高考錄取率由50%增至78%,本科錄取率由20%增至42.2%。河南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連續三年增加20%以上。
王李游是四川巴中市通江縣一名貧困考生,去年她以615分(文科)在國家專項招生計劃中被北京大學哲學類專業錄取。此前,通江縣已多年沒有學生考入北大、清華。
四川省教育考試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國家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在川招生人數逐年上升,從2012年的771人增加至2014年的2952人。
除了國家行動,各地還陸續推出一些地方專項計劃,如:吉林省2014年首次實施省屬地方重點高校錄取貧困農村學生專項計劃,由10所省級重點大學針對全省8個國家級貧困縣進行單獨招生;遼寧省將省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劃的實施范圍從15個縣(市)擴大到19個;北京擴大2014年開始試點的“農村專項計劃”,提高面向城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發展區的招生比例,招生人數從30人擴展為200人左右,招生范圍擴展到所有市屬本科一批招生院校……
清理高考加分:讓國家考試制度回歸單純
高考前夕,從教育部傳來的消息贏得了民意掌聲: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今年全國性加分項目已按要求全部調整到位,地方性加分項目也將從2014年的95個陸續減少到2018年的35個,減幅63%。有30個省份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實施方案已報教育部備案。
“清理高考加分是讓國家考試制度回歸單純、清除亂象的體現。”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方平說。
近年來,從身份造假到加分“明碼標價”,管理不一致、標準不清晰、程序不規范的加分亂象屢屢曝光,嚴重損害了高考的公信力。
四川省綿陽市一位市民向記者透露,前年他兒子在綿陽一所私立學校讀高三,高考前就得知學校有門路,花幾萬元就能辦到一張正規“二級運動員”證書。
“高考加分已成為公眾心目中最嚴重的教育不公現象之一。”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任線聯平說,近年來招生領域腐敗案件頻發,高考加分很容易異化為權力尋租的工具,讓原本體現全面教育導向的加分政策演變為吞噬公平的魔咒。
教育部等五部門在《關于進一步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中明確,從今年1月1日起,取消省級優秀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跡者、奧賽獲獎者、科技類競賽獲獎者、重大體育比賽獲獎者和二級運動員統測合格者等6項全國性加分。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胡光偉說,從去年開始的高考加分全國性“瘦身”無疑是一劑良藥,回應了人們對教育公平的渴求。從各地出臺的加分“新政”來看,一些審批層次較低、人為操作空間大、因人而設的加分政策很大程度被清理,“亂加分”等現象得到遏止,更有利于教育公平。
加分“瘦身”帶來的直接影響將是享受加分人數的減少。由于可以享受10分加分的“省三好”、“省優干”等項目被砍掉,四川每年將有1000多名考生不再享受加分優惠。
“加分項目取消了,人為操作的空間變小了,大家都很高興,成績面前人人平等!”四川省一位應屆高考生這樣對記者說。
自主招生延后:讓統一高考成為招生質量的充分依據
從今年起,高校自主招生時間均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后,公布高考成績前進行,申請參加自主招生的學生要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達到相應要求,接受報考高校的自主測試。
記者在廣東采訪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了解到,今年是首次把自主招生放到高考后舉行,應該是自主招生開展試點后程序最為嚴格的一次。
中山大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前期的初審環節以學生自薦為主,報名人數有8000多人,進入初審將選出1500人左右,最后通過高考和面試將錄取自主招生考生600多人。其中,最熱門的經濟類專業,初審比例達到12:1。整個初審是通過隨機抽取專家組進行審核,每組至少3個專家,也就是說,審核前考生無法確定自己的材料會隨機派到哪個專家手上,無法提前“打招呼”。
“將自主招生移至統一高考之后,是確保統一高考權威性、公平性和嚴肅性的重要保障,同時也使高校自主招生的質量有了更充分的依據。”程方平說。
對于很多未獲過學科競賽等獎勵的高三應屆生而言,自主招生允許自薦的新政也是一個利好消息。
沈陽市第五中學高三五班學生張碩申報了中國海洋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的自主招生。“我從小對機械感興趣,高二時我的‘迷你版冰箱’得了遼寧省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沒想到現在可以憑這個參加自主招生,真是很高興。”
據了解,沈陽市第五中學的高三級部約有600名學生,每年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有10人左右。與往年相比,今年雖然報名人數差不多,但是結構發生了變化,一些同學成績不是最優異,但是愛好廣泛、有學科專長,都有了機會。
“這種改革導向也在深刻影響學校的人才培養理念。”該校高三年級主任李玲說,我們學校不是成績最頂尖的,但我們長期注重發展學生科技社團,這就讓學生有了更多發展空間,這也是教育公平的內涵延伸。
曾經,自主招生的選拔被指是少數優質中學的“貴賓通道”,一些偏遠、貧困地區的人才往往因為地理位置、信息溝通等因素的制約被阻隔在這項制度的門外。今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工作的意見》中規定“對偏遠、貧困地區考生,試點高校要積極探索選派專家到當地開展考核、實行網絡遠程視頻面試等方式,為考生順利參加考試提供便利和幫助”。
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長胡衛強調,高校在自主招生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城鄉教育資源的差異,建立適應城市和農村不同特點的招生標準和評價體系,把教育公平的理念真正落到實處。(記者:吳晶、李雙溪、仇逸、王瑩、趙琬微、吳曉穎、鄭天虹、姚友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