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這駕“馬車”跑得好嗎?——來自國務院督查組的一線追蹤
2015-06-10 21:48:32??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林雯晶 孫靖 |
分享到:
|
作為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投資在當下中國經濟“穩增長”的背景下,依然需要發揮關鍵作用。 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重大穩增長政策措施,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如今,投資這駕“馬車”跑得好嗎?新華社記者近日跟隨國務院督查組,深入中央有關部門和部分省(區、市)進行一線追蹤。 全力落實投資項目實現“加速跑” 這是部分重大工程項目截至4月末的投資最新進展表: ——鐵路項目完成投資同比增長22.6%,投產新線里程419公里。 ——在建水利工程完成投資較去年同期增長42.2%,建設進度明顯加快。 ——2015年中央財政保障性安居工程專項資金1243億元全部下撥,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礎設施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第一批340億元也已下達。 …… 去年以來,中央有關部門陸續推出了7大投資工程包等重點領域投資項目,特別是把重大工程建設作為促投資、穩增長的“牛鼻子”,補短板、增后勁,千方百計增加合理有效投資。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為了全力推進重大工程項目落地,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加大取消投資審批權限力度,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鼓勵社會投資,加強工作力量,完善工作機制,搞好統籌協調。圍繞棚改、鐵路、水利等多箭齊發,加快審批核準進度,及時下達計劃資金,嚴格項目督辦。推動在建項目盡早建成達標投產一批,已核準項目盡快開工建設一批,儲備項目及早報審核準一批,同心協力打好經濟下行的“阻擊戰”。 來自發展改革委的數據顯示,去年7大投資工程包開工206個項目和專項,完成投資2.1萬億元。截至5月29日,中央預算內投資已下達4336.3億元,占全年目標的90.8%,保證了重大工程項目的資金需要。 為了實現投資項目“加速跑”,中央層面核準的投資項目數量減少約76%,各相關部門開通“綠色通道”。國土資源部對符合條件的用地項目,基本上在20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查。 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建設用地管理處處長吳游說:“我們簡化用地審批程序,比如精簡上報材料,由原來的14件減少為5件。” 伴隨著項目審批核準進度的加快,各地投資力度也在加大。今年1至4月份,上海市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73.6億元,完成進度同比提高3.3個百分點;湖南省基礎設施、農業和生態環境投資均同比提高30個百分點以上;安徽省建成重點項目62個,完成投資39.5億元,同比增長34.2%。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地方配套資金不足等原因,一些項目前期工作緩慢。為了確保完成年度目標,中央有關部門加大了督辦力度。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翁孟勇說:“按計劃,原國家‘7918’高速公路網23個斷頭路路段和36個普通國道瓶頸路段年底要全部開工建設,我們在督查中發現一些項目前期工作緩慢,及時督促采取了補救措施。截至4月底,斷頭路項目已開工15個,瓶頸路項目開工23個。” 各地紛紛采取措施,確保重大工程項目落地。如廣西專門下發相關文件,僅5月以來自治區政府就召開專題研究重大水利項目的會議10次以上;山西對投資完成進度和項目開工計劃在省政府常務會“上墻”公示。 記者在督查中了解到,中央和地方部署的一些重大工程項目進展順利。如安徽省寧安城際鐵路預計年內建成;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施工單位已進場開展前期工程;自楊浦區穿過黃浦江連接外高橋自貿區的上海地鐵十號線二期,去年已完成投資額2.02億元,今年將進一步加快相關前期工程。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說:“總體來看,重大工程體量大、關聯廣、帶動性強,建設進展順利,既對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支持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 積極創新投融資機制開辟“新渠道” 加大投資力度,政府不唱“獨角戲”,需要積極創新投融資機制,激發民間和社會資本的活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多管齊下改革投融資體制。包括大幅放寬民間投資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發起設立股權投資基金等。 前不久,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開展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是重要的改革和制度創新,可以擴大民間投資領域,激發社會活力,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經濟發展“雙引擎”。 徐紹史表示,今年中央預算內投資4776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不到1%。在用好預算內投資的同時,要撬動社會和民間投資,創新投融資的體制機制,解決“誰來投”的問題。 目前,發展改革委已建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庫,首批向社會發布推介1043個項目,總投資近2萬億元。 財政部以存量項目為主推進PPP示范項目建設,化解政府性債務風險。目前確定的30個示范項目,總投資約1800億元,其中22個項目是地方融資平臺存量項目。 在中央部門的推動下,地方政府也積極行動起來。如今,安徽、湖南、四川、河南等地陸續公布擬實施PPP項目名單,涵蓋城市軌道交通、收費公路、河流綜合治理、航道港口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垃圾污水處理、醫療養老設施、供暖供氣等多個領域。 來自山西的數據顯示,1至4月份,民間投資增長20.2%,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60.7%。 云南省發展改革委主任王喜良說:“蒙自至文山至硯山等三條高速公路,300多億元投資中,社會資本占比約為70%。” 來自發展改革委的數據顯示,今年1到4月份,交通運輸、水利、環境、市政設施領域民間投資同比大幅增長29.7%。 湖南磁浮交通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彭旭峰說:“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的實施,大幅減少了政府投資額,合理改善了項目的負債結構,同時引入市場競爭,使項目運作體系由政府主導向市場化經營轉變。我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找準“結合點” 隨著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社會有種擔心:這么大體量的資金是否會重蹈重復建設的覆轍,是否不利于消化過剩產能? 記者跟隨國務院督查組一路走來,發現從中央到地方,在加大投資的過程中都在努力尋求穩增長與調結構、惠民生的結合點。 從中央層面來看,7大投資工程包中不僅有信息電網油氣網絡重大工程的“補短板”,還有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等新產業。 從地方來看,既能拉動投資又能惠及民生的投資項目是首選。以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為例,據住房城鄉建設部介紹,已在10個城市開展地下管網試點工作,3年內將建成400公里,總投資322億元。這正是解決城市安全、馬路“拉鏈”的民生工程。 在不少干部群眾看來,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結構。河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新勇說:“我們把投資作為提高資產質量效益、提升投融資能力、促進發展轉型的主要抓手。” 如今,一系列穩增長與調結構、惠民生緊密結合的重大工程項目正在全力推進。 今年1到4月份,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已開工255萬套,其中棚戶區改造196萬套;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已開工建設60項,預計年底前可再新開工24項;今年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第一批中央預算內投資215億元已于去年底提前安排下達。 一些專家學者評價,這些項目普遍具有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特點,是我國當前實施定向調控、激活力、補短板、強實體、惠民生的重要舉措。 湖南省政府負責人說:“我們不能為投資而投資。對超規模和重復建設,還要加以警惕,加強調控,以有效防止上馬不合實際的工程。”(記者杜宇、劉奕湛、齊中熙、李延霞、趙曉輝、向志強、李美娟、馮雷、朱峰、葉鋒、劉翔霄)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