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方設法搞移民,手段不斷翻新 有關部門調查發現,這些“高考移民”的主要操作辦法是,把學生戶口遷到內蒙古某旗縣,再到其他旗縣辦假學籍,每逢學業水平考試等重要節點回來“應卯”,其余時間均在原籍就讀。 2014年11月,根據群眾舉報,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對所轄的曙光、開來兩所民辦中學高三班突擊檢查發現,持區外身份證號的690名學生中,590人“空掛學籍”。 “手段不斷在翻新。”調查組負責人說,“高考移民”主要來自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等地,河北居多。前幾年他們通過在內蒙古買房、投親靠友把戶口遷來,再辦理假學籍,如今又有新手法。 ——利用“廢戶”辦假戶。他們在內蒙古一些公安派出所“找人”,套用當地作廢的戶籍落戶,連同姓名、身份證號都是假的。他們在老家的戶口保持不動,只是以內蒙古人的身份參加高考。今年高考前一天,多倫縣就查出3名這樣的“高考移民”。 ——利用職高搞“迂回”。內蒙古職業高中招生不限制戶籍,一些外省籍學生便來注冊職高假學籍,最后順理成章以職業高中或職教中心學生的名義在這里參加高考。 ——人、戶、學籍均分離。幾天前,內蒙古查獲的某“高考移民”,戶籍在呼倫貝爾市,學籍在烏蘭察布市豐鎮市,“借讀”學校在包頭市。最后查明,其本人一直在河北老家讀書。 剛剛結束的高考期間,內蒙古包頭市群眾舉報說,發現了幾十個“高考移民”參加了考試。經初步查證,這些考生“移民”形式大體屬于以上幾種,之所以能參加考試,有的是當地學校和教育局出具了連續就讀的證明,有的是其他單位為其出具了家庭在內蒙古實際生活的證明,還有的提供了本人及家長的虛假信息。目前,內蒙古有關部門正在查辦,一旦查實將取消錄取資格,錄取后被查實也將被取消學籍。 “不能讓任何一名學生無緣高考”,政策漏洞需要合力封堵 “實際上這些學生都參加了考試。”內蒙古教育招生考試中心負責人說,今年上半年他們與所清退考生原籍地教育部門頻繁協商,考生最終都回老家參加了考試。5月25日,河北有關方面還為幾十個學生報了名;6月6日最后2名學生簽名承諾按內蒙古政策只報考專科院校,被允許在內蒙古參加考試。“不能讓任何一名學生無緣高考。” 根據國家政策,內蒙古2013年3月修訂出臺了《關于區外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內蒙古參加中考和高考工作的意見》,對于從區外遷入的考生參加高考作出了明確規定。考慮到政策的過渡,2013年11月底又確定,戶籍從區外遷入者2014年高考報名時對其家長條件暫不作要求,但從2015年起須全面符合條件。 有“高考移民”家長對記者說:“我們的戶口遷移遵循國家戶籍管理規定,孩子在內蒙古參加高考受法律保護。” 對于“戶口合法,報名資格不符政策”,內蒙古昆峰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林剛說,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明確,學籍是一個學生屬于某校的一種法律上的身份或者資格;凡屬弄虛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學籍者,一經查實,取消學籍。“盡管戶口合法,但政府在依法行政過程中形成的規范性文件也具備法律效力。”他說,“空掛學籍”是一種違規行為,正是政策所要打擊的對象。 “眼下看來,操作 高考移民的家長們害人害己、得不償失。”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劉波說,“高考移民”影響當地考生的錄取率,也會給“移民”考生帶來不利影響。 有關人士認為,“高考移民”成因較復雜,除高考制度本身之外,一些地方政府的部門利益也在推波助瀾。 內蒙古豐鎮市前幾年搞“售房落戶”營銷政策,吸引來河北、山西等省份大批購房者,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讓子女在這里參加高考。有的地方前幾年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把給外地企業工作人員隨遷子女落戶作為優惠條件。這些“土政策”留下不少可鉆空子。 有專家認為,之所以出現大量的“高考移民”,說明我國高考制度還需大力改革,均衡教育須加強,應探索更為科學合理的錄取線等。“需要各地政府和公安戶籍管理等部門協同配合,形成合力封堵漏洞。”內蒙古教育廳廳長侯元說。 |
相關閱讀:
- [ 06-09]河北籍一學生內蒙古參加高考被指“移民”
- [ 06-08]內蒙古5名考生因違規擬被取消數學成績
- [ 06-08]內蒙古檢察官人道辦案 讓涉案學生如期高考
- [ 06-03]內蒙古一女子利用微信賣淫 “搖”到民警被抓
- [ 05-30]“狼圖騰”或引“草原熱” 內蒙古游日益受青睞
- [ 05-29]中國兩名大學生穿越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失聯”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