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新華社攝影記者,一直守候在沉船事故的救援現場,強忍著悲慟按下快門。 下面這些回憶和圖片見證了他們與“東方之星”共同經歷的日夜。 “淚水就在眼里打轉,快門都快按不下,最見不得的就是這樣的別離。”——肖藝九 400多條生命,千噸客船,漆黑風雨夜,沉入江水之中。趕赴途中雖已做好心理準備,但一到事發地點,慘烈現場讓人痛徹肺腑。 作為新華社攝影記者,用相機第一時間將現場和救援情況告知外界,既是工作職責,也是自己參與現場救援的主要方式。 淚水就在眼里打轉,快門都快按不下,最見不得的就是這樣的別離。但也只能強壓心中悲慟,舉起相機對準沉船現場、潛水隊員、救援現場,用一張張照片向外界傳遞事故現場的信息。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 經過兩個多小時在泥濘江岸上蹲守,清晰拍到潛水員救上幸存老人的場景,讓不在現場的家屬也能及時看到親人出水獲救;爬上數十米高的吊機船架,拍下救援人員和船只夜以繼日地搶險施救。只要有一絲希望,救援人員就會付出萬分努力。 給逝者以慰藉,給生者以力量。希望我們在事故現場的努力,能為逝者送上一份哀悼和緬懷。 “拍攝下船艙內的每個細節,記錄下救援的整個全程,我想這就是我表達對逝者尊敬和悼念的最好方式。”——白禹 救援的幾天里不是下雨就是暴曬,船艙里積水蒸發成的濕熱空氣混雜著遺體腐爛的氣味彌漫在每個角落,搜救人員還要穿著連體的白色防化服,戴著雙層口罩和手套頭盔,穿著橡膠雨鞋,里面的衣服干了又濕、濕了又干。 艙內天花板嚴重變形,地上堆滿雜物,搜救人員只能弓著身體作業,同時還要防備被木刺鐵釘扎傷。大部分搜救人員都是從船體一出水就進艙,顧不上飲食和休息,連續工作二十多個小時,搜救人員盡一切可能保證遇難者遺體不在搬運過程中發生二次損壞。 站在“東方之星”船頭,我目光所及的范圍內,海事人員在維持秩序、吊船工人在操作吊機、消防戰士在破拆鋼板、洗消部隊在運送遺體、舟橋部隊在搭建浮橋,雖然分工不同,但每個人都在自己崗位上全力以赴地工作。 對記者而言,進入突發事件核心現場采訪記錄,是職責所在。拍攝下船艙內的每個細節,記錄下救援的整個全程,我想這就是我表達對逝者尊敬和悼念的最好方式。 “墻上的旅游線路圖還描繪著沿途美景;‘禁止吸煙’的標志依然溫馨提示;只有墻上那只指示著離港和到港時間的鐘,指針一動也不動。”——程敏 當我登上“東方之星”那一刻,心情異常復雜,清理過后的一樓船艙大廳看上去是那么平常,就像一艘等待游客登船的普通游輪,除了到處都是泥水的印跡,一些穿著白色防化服的戰士進進出出,幾個搜尋出來的包裹放在前臺上,還有一張8日從重慶到上海的火車票……看到這張車票,我愣住了。如果沒有意外,在結束這段游輪之旅之后,乘客們會和在船上新結識的朋友們一一揮手告別,乘火車、飛機各自回家。 每一間客艙都被清空,里面什么都沒有了,就像一間間沒有裝修的毛坯房。客船的餐廳里空空蕩蕩。可就在幾天前,這里每一間房里都是鮮活的生命,餐廳里也會是熙熙攘攘,也許還有人在一起喝酒打牌。 空空的船艙,仿佛什么都沒有發生;墻上的旅游線路圖還描繪著沿途美景;“禁止吸煙”的標志牌依然溫馨提示;只有墻上那只指示著離港和到港時間的鐘,指針一動也不動。 “這一刻我內心是多么希望眼前的這一切只是一場噩夢,但耳邊冰冷的快門聲提醒我,這是我職業生涯迄今為止見證的最慘重的一場災難。”——李尕 |
相關閱讀:
- [ 06-11]“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調查工作全面深入展開
- [ 06-11]"東方之星"號客船平穩移泊至安全水域 調查工作全面深入展開
- [ 06-11]江蘇南通發現疑似“東方之星”遇難者
- [ 06-11]媒體在“東方之星”號客船翻沉事件中的擔當
- [ 06-11]“東方之星”移泊10公里 涉及保險金額近億元
- [ 06-11]“東方之星”翻沉事件啟動全面調查 將進行模擬實驗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