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閱讀
由于全球海水升溫等原因,全球珊瑚礁退化嚴重,我國周邊海域的珊瑚礁也呈現出退化趨勢。就南沙珊瑚礁的保護問題,記者采訪了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豐愛平和高級工程師王勇智。專家強調,我國非常重視珊瑚礁保護和修復,在南沙島礁開展建設,嚴格論證,悉心呵護,未對珊瑚生態系統造成破壞。
我國周邊海域珊瑚礁占全球珊瑚礁總面積的2.57%,居世界第八位。由于全球海水升溫,海水酸化、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以及海岸帶開發等原因,現代的珊瑚礁正處于急速退化中。同全球性珊瑚退化趨勢一致,我國珊瑚礁也呈現出退化趨勢。
全球珊瑚礁退化嚴重,我國南海珊瑚礁數量和種群也呈下降趨勢,主要是自然因素
據專家介紹,南沙群島呈現典型的熱帶珊瑚礁群島的景觀。為了做好該區域的生態保護和利用工作,我國有關部門自1955年以來就組織開展了大量科學考察和研究工作,對珊瑚礁生態系統特征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
研究估計,南沙群島淺水造礁石珊瑚種類數目介于127種和200余種之間。珊瑚分布空間差異性明顯,一般礁前向海坡、潟湖內的珊瑚種類多、覆蓋率大;礁坪隨潮汐周期而出露,水淺、外力作用較強,珊瑚種類最少,其覆蓋度比潟湖內低。
近百年來,由于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環境因子包括水溫、環流模式、海洋化學、海平面、熱帶氣旋和異常的氣候等發生了變化,嚴重影響了珊瑚礁生物群落的分布、結構和功能。加之過度捕撈、非法破壞、過度旅游開發等人類活動影響,全球珊瑚礁已發生嚴重退化。即使被認為保持原始狀態最好的澳大利亞大堡礁也顯示了系統的退化,加勒比海地區珊瑚礁更是發生災難性退化。
我國南海的珊瑚礁數量和種群也呈現出急速下降的趨勢。在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環礁和群島海域,過去10—15年中,珊瑚覆蓋率已經從60%下降到20%左右。退化的原因以自然因素為主,人為因素主要為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
專家介紹說,我國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和海南島、臺灣島、香港和廣東、廣西沿岸。多年來,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珊瑚礁的保護,包括積極開展珊瑚恢復研究和實踐,在廣東、西沙等地開展珊瑚修復,達到了預期效果。
嚴格環保標準進行島礁建設,施工中確保對珊瑚礁生態環境影響降到最低
珊瑚礁不僅對于海洋生態健康非常重要,而且對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同樣重要,人類對珊瑚礁的開發利用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一直在進行。
比如,珊瑚礁因其多姿多彩的造型,豐富多樣的水生動植物以及美麗的沙灘,成為不可多得的旅游資源。世界著名的馬爾代夫群島、澳大利亞大堡礁、帕勞群島和泰國普吉島等都以美麗的珊瑚礁著稱,每年吸引全球大量的游客前往。為了滿足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和防災減災需要,許多區域開展了旅游設施建設。例如馬爾代夫啟動了人工島建設、南美加勒比開曼群島通過疏浚近岸珊瑚礁完成了游艇碼頭工程等。澳大利亞也曾在珊瑚礁上打樁建設海上石油開采平臺。
專家說,在珊瑚礁區域開展建設,必須執行嚴格的保護標準。我國在南沙部分島礁的擴建工程,就是依照國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進行了科學評估與論證,并采取了科學選址、嚴格環保標準施工、加強監測與評估等措施。科學評估與論證的數據資料,來源于自1955年開始至今近60年對于區域生態系統特征、物理海洋、地質、地貌的綜合考察和研究的積累。對方案的優劣尤其是可能導致的生態環境以及漁業資源的影響進行了科學預測與評估,排除了對島礁海洋生態環境影響大的方案,選擇了最優的方案。
專家舉例說,在科學確定建設位置方面,根據多年的研究,南沙島礁珊瑚生態系統空間分布差異性顯著:潟湖內生物多樣性高于礁坪區,礁坪區物種種類小于潟湖區;礁坪造礁珊瑚覆蓋率遠低于潟湖內,而死亡率遠高于潟湖內。根據這一特點,建設位置多選擇在礁坪造礁珊瑚覆蓋率最低或者已經死亡的區域。
據悉,考慮到國外在珊瑚礁填礁造陸等方面已經有較長的時期和經驗,我國在島礁擴建施工過程中,借鑒了國外類似建設工程的施工工藝和環境保護標準。建設方分析了世界上多個國家珊瑚礁填海造陸、清淤疏浚和開挖填埋等工程,并與國內相似島礁開展了類比分析工作。
建設方嚴格環保標準進行建設,采取了多種先進環保的施工方法和應對措施,確保工程疏浚對珊瑚礁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比如,施工期盡量避開紅笛鯛(4月中旬)、金槍魚(高峰為6—8月)和鰹魚(3—8月)的產卵期;盡量在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珊瑚生長的高峰季節減小施工強度;根據珊瑚的生長規律和生物特點,動態監測水體的濁度變化,合理調整疏浚時間間隔;定期監測施工區珊瑚礁的生長和健康水平;定期監測珊瑚礁水域的游泳動物、浮游動植物種群、數量、多樣性等指標。
在施工結束后,將開展生態補償和珊瑚礁群落重建措施。專家表示,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和實踐,國內外科學家嘗試了多種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恢復方法,設計了多種人工珊瑚礁的礁體結構,證明了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實現珊瑚礁群落的恢復。
島礁建設未改變南沙區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未對珊瑚生態系統造成破壞
專家說,珊瑚礁生態系統主要被劃分為健康、亞健康和不健康3個等級。南沙島礁的珊瑚礁已被列入亞健康等級。對南沙島礁擴建工程對于生態系統健康的影響予以綜合評價表明,建設后仍為亞健康狀態。因此,島礁建設未改變南沙區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未對珊瑚生態系統造成破壞。
專家認為,事實上,南沙群島的島礁水域海流和波浪的作用力強,水體更新快,施工產生的懸浮泥沙很少,基本不影響珊瑚體內黃藻光合作用;加之由于建設選址多在造礁珊瑚覆蓋率低或死亡的區域,因此擴建工程不會改變區域珊瑚群落結構。施工結束后,由于島礁建設導致的海洋水文、底質狀況改變僅限于建設區及其周圍很小的范圍,珊瑚發育生長的理化環境沒有根本性的變化,仍能健康生長。浮游動物也會很快被補充。從擴建工程對漁業資源的影響來看,研究表明,南沙島礁水域不是一個封閉的水域,其營養鹽和餌料生物可不斷從周圍海域得到補充,島礁擴建工程不會改變漁業資源的生長環境。
研究結果還表明,珊瑚礁的生態恢復能力較強。一般來說,受到自然或人為破壞嚴重的礁區,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大約5—10年便可實現初步恢復,50—100年即可完全恢復優越的、具有復雜關系的、完整的生態系統。
專家表示,分析表明,由于針對南沙島礁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環境特征,有針對性地采取了多項環保措施,島礁建設未對區域珊瑚生態系統造成破壞,評價結果是客觀的。盡管如此,島礁建設結束后,還應加強區域生態環境的監測,并采取放流、珊瑚修復與移植等措施,更好地保護區域珊瑚礁生態系統。記者余建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