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015-06-17 15:36:55??來源:央廣網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學習經典】 ——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一)熱愛學習的三個層次 今年北京高考的作文題目之一,是以"深入靈魂的熱愛"為題進行論述。其實,深入靈魂的熱愛,必然體現為一種快樂感。 人能夠強烈感受到熱愛對象為生命帶來的巨大樂趣,才會為之投入而無怨無悔、為之付出而無止無休。 這就是《論語》里的一句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 ——知之、好之、樂之,這是對于學習三種不同層次的熱愛: 第一層次"知之",是"知道",是理智層面的懂得如何學習、知道應該學習; 第二層次"好之",是"喜愛",是在感性層面對于"學習"這件事的興趣愛好、情感傾向; 第三層次"樂之",是樂趣,是生命的幸福感體驗,是由學習引發的快樂、由學習帶來的滿足、由學習獲取的幸福。這是一種理性認知和感性認同疊加起來之后達到的人生快樂。 孔子這句話,便是2013年3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時強調的: 興趣是激勵學習的最好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領導干部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有了學習的濃厚興趣,就可以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學一陣"為"學一生"。 (二)學習怎樣能快樂 希望學習能夠有樂趣,這是所有老師的期待;想讓學習變得有樂趣,這是所有學生的盼望。而"樂之"的境界,往往是走過低回蜿蜒的學習求索、走過曲徑通幽的瓶頸艱辛,而后才能逐漸深入體會到的。 人并非生而知之,并非天生學而樂之,怎樣才能感覺學習快樂呢? 我們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都體驗過無數枯燥、困難,為什么古人居然說學習能"樂之"?這不免令人大惑不解。為什么《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呢?這份快樂、愉悅,古人是怎樣獲得的? 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現在把"學習"看成了一件單調的事,一件只是紙上談兵、照本宣科的事。——而中國古人說的"學習",是指兩層意思: "學",是獲取理論知識;"習",是把理論付之實踐、踐行所學內容;而"學"和"習"加在一起,就是"理論聯系實際",就是"知行合一"。 學了之后能實踐見習、學了之后能確實奏效,這就是"學而時習之"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時常能把學問用于實處、持續練習并得以提升。 那么,把知識不斷地轉化為能力,每天都在生活中驗證著所學道理,每天都在實際中感受著自我提升,這難道不是一種最令人心花怒放的成就感體驗嗎?"學而時習之",這還能不快樂、不愉悅嗎? 因此,"快樂"的感受其實是一種結果驗證: 驗證著所學知識是真正落到實處而"學以致用"了,驗證著所學內容是真正消化吸收而"轉識成智"了,驗證著所學經歷是真正指導人生而"修己達人"了。這就是以往學習的成功,也是繼續學習的動力。 (三)快樂檢驗的是能力 所以,中國文化其實是從人的情緒入手來傳遞價值觀念的,也是以情緒為憑借來檢驗價值取向的。譬如《論語》開篇三句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了之后能時常溫習練習,不是很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事嗎?別人即使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正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不亦說(悅)乎、不亦樂乎、不慍,短短三句話里就有三種情緒考核,考核著學習是否合格、交友是否正確、為人是否君子。——如果能處理好個人的情緒,那么就是內部心性修養到位,進而便可外部行止修為到位,內外兼修,內圣外王。 而"學習"這件事就是這樣:如果能享受到快樂的體驗、能感受到樂趣的存在,就是學得正確、習得到位,就已經說明了學習的價值彰顯和成果顯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樂趣是最大的動力。熱愛學習是如此,熱愛其他事物亦然。比如: 熱愛工作,便能源自激情、不需監督地敬業,在事業奮斗、勤奮拼搏里,感覺"痛并快樂著"; 熱愛祖國,便能發自內心、點滴處處地愛國,在言談行止中自覺維護國家形象,感覺"國之興亡,匹夫有責"。 因為,熱愛工作、想到事業就能有滿足感,熱愛祖國、想到國家就能有幸福感,這就是"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是"深入靈魂的熱愛",這就是"愛到深處無怨尤",這就是"樂而忘憂"。 明末散文家張岱有一句名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癡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沒有熱愛癖好的人、沒有癡情對象的人,是不能與之交往的,因為這樣的人,缺乏深情、缺乏真心。 相反,不管是對人、對事、對物、還是對"學習"這件事本身,能夠去深情"樂之"的人,便是有真性情的人,是有能力愛的人。 所以: 快樂心情,體現為一種能力,一種樂觀開朗、奮發有為的能力; 快樂心態,也體現為一種人格,一種正面積極、陽光向上的人格; 快樂心性,更體現為一種品質,一種敢于深愛、肯于奉獻的品質。 (文 | 曹雅欣 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 ? |
相關閱讀:
- [ 06-17]習近平考察貴州: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
- [ 06-16]習近平主席致電祝賀韋約尼斯當選拉脫維亞總統
- [ 06-16]國內|解析習近平論新媒體建設的"四個重點" 環境污染致職業病或追究刑責
- [ 06-16]解析習近平論新媒體建設的“四個重點”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