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6月18日電(記者闞楓)近期,傷醫事件再度高頻度發生。從哈醫大殺醫案,到溫嶺殺醫案,近年來發生在醫院里的暴力事件屢屢成為輿論焦點。原本因解除病痛而走到一起的醫患雙方,為何以更大的傷害來收場?在嚴懲施暴者之后,還有哪些深層問題需要反思?
20天內連發十余起暴力傷醫案
6月16日上午,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院發生一起故意傷害案件,該院放療科一名男醫生在電梯口被一名鼻咽癌患者潑汽油大面積燒傷。院方介紹,被燒傷的醫生覃某燒傷面積達30-35%,其中3度燒傷達15%。燒傷的特性決定了在48到72小時內,這名醫生仍可能有生命危險。
從5月28日發生在湖北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傷醫事件算起,中新網記者不完全統計,最近20天內,全國范圍內,經媒體公開報道的暴力傷醫事件至少已有12起。
6月3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一名護士因住院病房安排問題被毆打;同日,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人民醫院一名內科醫生在參與搶救一位老年重癥患者后,遭到患者家屬追打。
6月5日,陜西省榆林市第二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劉醫生因制止患者插隊,左眼球被打破裂。
6月7日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一名值班護士被一名陌生男子用菜刀砍成重傷。
……
高密度出現傷醫事件之際,6月10日,中國醫師協會、中華護理學會聯合發出聲明,譴責暴力傷醫。聲明指出,打擊暴力傷醫是每一位有良知的社會公民應有的共識;維護醫師的人身安全,是公安、執法機關不可推卸的責任。
由國家衛計委主管的《健康報》在6月8日也報道稱,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司長毛群安對這些傷醫行為表示強烈譴責。他呼吁全社會共同譴責暴力傷醫的犯罪行徑,希望執法部門依法嚴厲打擊暴力傷醫案件。
“暴力傷醫”是中國社會近年來的一個輿論熱點話題,甚至近三年來,每年都有轟動全國的傷醫案件。例如,2012年3月發生在黑龍江的哈醫大惡性惡性殺醫案,2013年10月,發生在浙江溫嶺市的惡性殺醫案件,2014年3月,發生在廣東潮州的醫生被患者家屬押解“游街”事件。
“其實,從去年開始,各地針對暴力傷醫事件的專項治理就在多地展開,暴力傷醫事件的數量和惡劣程度都在明顯下降?!敝袊t師協會法律事務部主任鄧利強向中新網記者介紹,傷醫事件如今再度高頻率出現,其原因多元,例如,導致傷醫事件發生的深層社會心理沒有根本改變,醫院領導或者相關行政機關對于暴力傷醫重視不夠,甚至更愿息事寧人。
傷醫事件為何屢禁不止?
其實,就在傷醫事件頻發的近期,5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通報,浙江溫嶺殺醫案兇手連恩青已于5月25日被執行死刑。最高法還介紹,2014年,全國法院共審結暴力殺醫、傷醫等犯罪案件達155件。
對于遏制暴力,早在去年4月,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國家衛計委就聯合公布了《關于依法懲處涉醫違法犯罪維護正常醫療秩序的意見》,明確將對醫院內毆打或故意殺害、傷害醫務人員等6類涉醫違法犯罪行為進行嚴懲。
在更早的2013年10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安部還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醫院安全防范系統建設指導意見》,升級醫院的安保措施。
這份《意見》甚至細致要求,醫院保安員數量應當遵循“就高不就低”原則,按照不低于在崗醫務人員總數的3%或20張病床1名保安或日均門診量的3‰的標準配備。
如此多的舉措面前,為何傷醫事件仍出現了頻發態勢?輿論分析,遏制針對醫務人員的暴力事件,醫患關系及其背后深層的體制困惑或許更值得剖析。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曾用一連串的反問解釋中國當前的醫患關系現狀:“你說看病貴、看病難,現在稍微有點名氣的醫生每天要看50個病人,怎么可能容易?開藥多、檢查多怎么會便宜?每天看病像打仗一樣,排隊3個鐘頭,看病3分鐘,醫患關系怎么可能改善?”
輿論分析,鐘南山的這三句反問已經直指了中國醫患之間信任感缺失甚至產生矛盾的體制癥結。
鄧利強也表示,相較于基層醫院、社區醫院,大醫院的傷醫事件出現較多,或者醫患糾紛較為多發。醫療資源不均衡,包括社區醫院在內的一些基層醫院長期閑置,患者感冒發燒都去大醫院,大醫院超負荷運行。
鄧利強稱,在現行醫療體制下,一些醫院的投訴舉報機制不暢,醫生高強度工作,患者看病辛苦,這都是導致醫患矛盾的潛在因素。
醫患如何互相體諒?
醫患矛盾的長期存在,其結果往往是醫患關系的惡性循環。
今年5月27日,中國醫師協會發布了《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這份白皮書的調查顯示,近6成的醫務人員受到過語言暴力,13%的醫務人員受到過身體上的傷害。調查數據表明,發生傷醫事件時,院方采取不顧是非息事寧人和無任何表示的占到了4成以上,這樣的處理方式讓很多醫生感覺寒心。
傷醫事件的更大后果是,越來越多的醫生對執業環境不滿。這份白皮書的調查數據顯示,在2014年的調查中,近七成醫務人員不希望子女從醫。
他們感受到的工作壓力主要來源于:工作量特別大占76.50%,醫療糾紛多占71.76%,患者的期望值太高占72.71%,傷醫事件頻發占69.60%,行業競爭非常激烈占29.11%。
白皮書稱,這一結果進一步表明,中國醫師工作的壓力主要不是來源于行業本身的競爭,而是來源于醫療行為產生的工作量大、醫療糾紛多、患者過高的期望以及傷醫事件頻發。
就醫務人員的工作強度來看,調查顯示,52.72%的醫師平均每周工作時間在40至60小時,32.69%的醫師在60小時以上。
鄧利強稱,醫生需有仁愛之心,需要體會到患者之“痛”,不能排除醫生隊伍中有極個別有違職業操守的人,但是每個職業都需要得到社會尊重與理解,醫生也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他們當前的執業環境也需要獲得患者理解。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當前就醫過程中遇到的看病難、看病貴都歸結于醫生的道德問題。一些大醫院,一個醫生半天的門診時間,要不間斷看幾十個病人,如果每個病人都有足夠的溝通時間,就會導致一部分患者無法及時問診?!?/p>
在鄧利強看來,對于引起醫患關系緊張的“溝通障礙”,更需反思的是當前醫療體制有沒有給醫患之間提供良好的溝通環境。
在5月27日最高法舉行的關于涉醫犯罪的新聞通報會上,最高法刑事審判第五庭副庭長馬巖介紹,據相關部門統計,2014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量達76億人次,比上年增加3億人次,而同期醫療糾紛下降8.7%,涉醫違法案件下降10.6%?!翱傮w上,各地醫療秩序明顯好轉,醫患雙方滿意度有所提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