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零容忍”懲治食品安全違法犯罪,確保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已成社會共識。新華社記者日前暗訪發現,開封市一家民營飲品企業“傍名牌”生產銷售問題飲料長達五年,其“李鬼”飲料銷售網絡遍布全國。報道發出后引發社會關注,18日記者了解到,目前涉事企業已被整改,但大量問題飲料未被查封,目前不知去向。 采訪中多個主管部門表示,涉事企業雖然問題多多,但證照齊全,“查處難度大”。為何多個部門管不住“一瓶”問題飲料?專家認為,地方保護主義給這些違法企業留下了生存空間。 現場:涉事企業假冒飲料不知去向 18日下午,記者來到涉事企業開封汾蘭健康飲品有限公司看到,企業門口依然堆放著大量雜物,門口沒有標牌。透過已被鎖著的大門記者看到,幾天前十分紅火生產的景象不見,堆積如山的“汾蘭和其正公司出品”飲料也不知去向。 開封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區分局工作人員介紹,他們17日看到新華社的報道后立即展開調查,并對企業下達了整改通知。但工作人員承認,場內庫存飲料并未被查封。記者為此詢問該分局局長董修傳,對方則表示“整改不等于產品有問題,無法查封。” 董修傳表示,稽查人員、執法人員進行現場檢查時的確發現了企業生產中的多處問題,“一是從廠房、環境衛生方面不達標,下水管道裸露,包裝物存在露天存放的問題,硬件不合格等;二是實驗室沒有啟用,其中制劑有過期,已對相關試劑進行查封扣押;三是發現了兩個品種疑似有問題,進行了抽樣,已送到質檢中心檢測。”但董修傳仍堅持,目前沒有查封該廠產品的依據。 “因為其條件不達標,我們已經限期其停業整改,符合生產條件了再生產,不符合生產條件絕對不能生產。而且等化驗結果出來后,如果有問題,我們將依法嚴肅處理。”董修傳說。 追問:多個部門管不住一瓶“問題飲料” 根據之前記者的調查,開封汾蘭健康飲品有限公司與知名品牌“和其正”并無關系,但該企業產品“汾蘭和其正”系列飲料銷售網絡遍布全國。有經銷商介紹,僅在內蒙古赤峰市,鋪貨量已達70%。從2010年至今,如此明目張膽“傍名牌”行為已經存在5年時間,工商機關為何沒有發現?開封市工商局金明分局局長杜艷輝說,“主要他們生產的這些產品不在開封銷售,未曾發現。” 杜艷輝介紹,報道發出后引起社會各界關注,針對群眾舉報,該局下發了2015年001號《受理消費者投訴告知書》,對該企業進行調查。杜艷輝還表示,“從企業目前提供材料的情況看,已初步認定汾蘭涉嫌有商標侵權的行為。” 當地食藥監部門對生產企業下達的整改通知書上顯示,“食品加工企業不能持續保持應當具備的環境條件、衛生需求、廠房場所”,“三防不達標”。然而材料顯示,該企業具有河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食品生產許可證。僅憑這樣的生產條件是怎樣打通層層關卡的?河南省食藥監局食品生產監管處有關工作人員表示,省局核發許可證只是審查開封市局報審材料,不做實地調查。根據屬地原則,具體情況應由開封當地食藥監部門負責。 開封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生產監管科科長彭彬則表示,有關發放許可證問題他不清楚,“當初都是核查組來審核的,我們只是往上報材料。”至于目前企業出現的種種問題,“因為今年機構改革,所以沒有察覺。” 目前,鄭州市管城區工商、食藥監、公安已共同行動,查封了問題飲料的銷售單位——和其正(大連)食品公司在鄭州的經銷點。但除了一份整改通知,位于開封的生產企業仍未受到實質性查處。 專家:地方保護助長假冒偽劣產品泛濫 應健全追責機制 河南大學婁炳錄教授認為,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傍名牌”制假造假泛濫,“因為名牌它是經過長時期的市場選擇,作為企業來講它有大量的投入,因此一些不法企業就借助于這種名牌效益、借助于名牌的市場占有率來推銷自己的一些產品,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降低成本。” 婁炳錄認為,地方保護主義是很多偽劣假冒產品屢禁不止的原因。“執法者怎么樣很好的履行自己的監管問題、監管責任?地方保護這個問題的泛濫,導致假冒偽劣產品泛濫,實際上就是在監管這個環節。” 婁炳錄表示,缺乏嚴格的追究機制,各部門辦案缺乏壓力,由此導致執法不力。“我們很少聽到哪個地方因為地方保護這個問題追究主要領導或者主管部門的責任,但是呢地方保護這個問題每天都存在。我覺得建立健全的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真正讓監管部門承擔起監管職責,讓工作人員真正履行自己的監管職責。” 婁炳錄同時表示,市場的每個參與者都應該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這些假冒偽劣產品之所有能夠有它的市場,能夠賣的出去,那說明就是有買的人,有這樣的消費群體來購買它,才能維持它的存在。”婁炳錄呼吁,從經銷商到消費者,都應該樹立起嚴格的食品健康安全意識,保護他人,保護自己。(記者陸歡 魏莘 尚昆侖)? |
相關閱讀:
- [ 06-19]印度孟買至少35人因飲用有毒酒精飲料死亡
- [ 06-18]韓星劉在石被埋在沙子中 為喝飲料不懈努力(圖)
- [ 06-18]喝了過期飲料拉肚子 店方堅稱質量沒問題
- [ 06-12]盼盼飲料攜手《奧拉星》 共同打造3D大電影
- [ 06-12]飲料有毒等謠言加劇消費恐慌 中傷食品企業品牌信譽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