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計委:引入談判機制降藥價 常用低價藥不議價
2015-06-23 07:14:02?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除 弊 劍指藥價虛高頑疾 在我國,公立醫院是藥品銷售的主要渠道,占了全國藥品市場八成以上的份額。這意味著,公立醫院今后如何采購藥品,事關每位患者利益。而取消政府定價的新一輪藥品價格改革啟動后,醫療機構的藥品集中采購,成了控制和形成藥價過程中最直接的一道“關口”。 事實上,以往的藥品集中招標采購機制下,招采脫節、量價分離等問題曾長期存在。以省級為單位的藥品集中采購制度,因暗箱操作、地方保護、目錄太多等因素,造成大量體系性問題。一方面為了爭取市場份額,一些企業只能采取“以價格換市場”,相互間陷入了價格大戰,結果一些基本和常用藥物的價格越招越低,遠遠低于成本價。另一方面卻是地方保護和“以藥養醫”的延續,又造成藥品價格虛高。如果再加上“二次議價”的放開,使得藥品生產企業再度面臨新的壓力,企業的經營成本將會增加,在無法杜絕商業賄賂的情況下,醫藥企業不僅要“養”醫生,還要“養”醫院。 專家認為,《通知》各項措施將破解針對藥價虛高、醫院藥品招標與采購脫節、“低價藥”越來越難買等問題,確保藥價回歸合理區間,既減輕患者的負擔,也將促進公立醫院服務體系的改革。 “以往公立醫院藥品采購平臺上的價格存在虛高的現象,也存在一些廉政方面的問題。”一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與此前的采購方式有關,通俗一點講就是集中入圍、分散采購,沒有做到真正的集中采購,招采之間是分離的,量價也不掛鉤。 而新的制度改變了過去把所有藥品都納入招標的做法,比如改變此前對專利藥和獨家品種進行招標的方式,而是進行談判采購。“這是由于這類藥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國際上普遍采取的也是談判方法。”上述人士表示,納入招標采購的藥品范圍有了進一步的縮小,可以把價格高用量大的藥品、多家生產的藥品通過市場調節使其回到一個合理的價格區間,有利于降低藥價、保障藥品供應。 改 革 加快破除以藥養醫癥結 專家認為,藥品價格只是醫療成本中的一部分,而醫療改革的整體目標,是為了降低醫療成本,真正體現出醫療公益性。因此,在解決藥品價格虛高的同時,應加快破除“以藥養醫”的體系性癥結,應完善醫療補償機制和醫保配套政策。 有業內人士認為,新的采購制度操作性非常強,藥價肯定會低下來,但是醫院方面更期待相關政策出臺,因為醫院的利潤也會下降,需要更多配套政策。 沈陽市口腔醫院院長張桂榮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由于政府對醫院投入不足,很多醫院需要靠自主經營,即賺患者的錢來維持生存。“新醫改方案并沒有明確今后公立醫院經營的資金來源,只提到對因為醫藥分開而減少的收入進行補償,也就說公立醫院今后除了不依靠藥品加成外,還要靠檢查費、治療費等收入來生存。”中華醫學院黨委書記饒克勤也認為,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建立新運行機制,核心在于建立合理的公立醫院籌資政策,破除“以藥補醫”機制,需要與服務價格調整、落實財政收入、支付方式改革等銜接配套,只有構建合理的補償機制,才能使得公立醫院回到公益性的軌道上來。 對此,鄭宏表示,改革總的方向就是讓藥品通過招標、談判、定點等方式回到一個合理的區間,減輕老百姓的負擔,也給公立醫院其他方面的改革創造空間:“過去我們醫保費用有相當部分支出都用在藥品上了,這部分節省下來的錢可以支撐服務體系的改革。”他認為,應在扭轉公立醫院逐利機制的同時,把公平公正的配套體系建立起來,醫改要回歸公益性,不代表讓醫院負債過日子,要激發醫護人員的積極性。 北京大學教授李玲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公立醫院改革就是要把基層醫院的逐利機制扭轉為公益機制,形成規范的藥品采購和競爭性的用人機制,形成相對公平的分配機制。“醫改最大的問題是改政府職能,公立醫院應該是政府主辦的醫院,而政府沒有承擔舉辦公立醫院的責任。我們過去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政府財政能力有限,導致實際上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政府職能逐步后退,公立醫院自己掙錢,相當于把一個公益性的機構推到市場上,變成趨利的。現在到了財政收入積累相當好的時候,應該給老百姓保障,也就是說政府公立醫院應該加大投入,加強監管。”李玲建議,落實政府責任,確保政府對公立醫院的基本建設、設備購置、醫生收入的投入。 |
相關閱讀:
- [ 06-19]衛計委:公立醫院集中采購將減輕老百姓用藥負擔
- [ 06-19]省衛計委召開“1263”機關黨建工作機制建設推進會
- [ 06-19]《被精神病20年》追蹤 福州市衛計委介入調查
- [ 06-18]福清企業家被精神病20年 福州衛計委已介入調查
- [ 06-18]福清哥"被精神分裂癥"20年續 福州衛計委昨赴福清調查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