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1個月的積極救治,我國首例輸入性中東呼吸綜合征病例韓國患者金某26日正式出院,并于當日返回韓國。從5月28日接受隔離治療至今,其75名密切接觸者未發生續發病例,院內醫務人員零感染。 據調查記錄顯示,今年44歲的韓國人金某由于未向中國口岸檢疫部門申報相關健康記錄,5月26日中午他抵達香港國際機場后,便轉乘直通大巴經深圳沙頭角進入惠州市境內。在27日晚接到世衛組織通報后,經過4個小時排查、鎖定等程序,金某被隔離在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接受治療。 “面對首例患者,既要盡量減少與病人的接觸,又不能減少對病人的照料,我們抓住了兩個重點:一個是積極救治,一個是院感防護。”廣東省衛計委醫政處處長張偉說:“當時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在負壓病房布局、壓差方面確實存在問題,但我們改善了防護流程彌補了硬件的不足。” “我們清空了ICU病房,回頭來看這個決定是相當必要的。現在病人病情好轉,而我們的醫務人員沒有出現異常。”張偉說。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缺醫療人才,缺硬件設施的情況下,國家、省、市三級聯動,一方面成立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擔任組長的廣東省中東呼吸綜合征臨床專家組,并實行臨床專家“派駐+輪值”制度,由一名臨床專家相對固定長駐惠州,其他專家機動派往惠州,協同指導開展患者治療和院感防控工作;另一方面,緊急協調采購了檢驗設施送往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并開辟新的檢驗場所,專門用于患者的臨床檢驗和開展強化氧療措施。 “截至6月9日,廣東省共派出臨床和院感專家9批次25人次,國家共派駐2批次專家。”一直負責該病例臨床救治工作的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主任鄧西龍說,“一開始惠州的醫護人員對這個病例還是有害怕心理的,而省專家組進駐后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 經過28天的積極救治,金某已超過10天無發熱,已無臨床癥狀。在19日、25日兩次標本檢測結果為陰性后,達到出院標準。26日上午9時30分左右,在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ICU病房門口,捧著鮮花,面帶口罩,他對媒體說,非常感謝醫務人員的付出,這將是一家讓他難以忘記的醫院。 記者采訪了解到,由于當地醫院無法開展患者臨床檢驗,廣東緊急協調采購了一套血常規、多功能血氣生化分析儀和呼吸濕化治療儀送到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專門用于患者的臨床檢驗和開展強化氧療措施。醫院負壓病房布局、壓差達不到標準,只好不斷購置新設備。為了防止疫情蔓延,對患者開展流行病學監測,還專門建立了一個P3臨床實驗室。此外,至6月5日,省衛計委還調撥300套防護服、150個防護眼罩、4個消毒噴霧器給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加強醫院人員的個人防護與院內感染的控制。 據惠州市衛生局局長許岸高透露,不算治療費用,僅在設備上的投入就達800萬元,而投入在金某身上的醫療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價值更是難以估量。 全國傳染病防控專家、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雷春亮認為,傳染病是沒有國界的,根據我國傳染病防治法,醫院收治病人是法定的職責,醫生救死扶傷也是義不容辭,“如果金某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傳染給更多的人,有可能會引起全國性的公共衛生事件。” 廣東省衛計委醫政處處長張偉表示,醫療、防護、設備等直接、間接對病例救治的投入,從5月28日以來都沒有考慮或者計算過,“面對這類全球性的公共衛生事件,我們不談錢,畢竟生命是無價的。” 韓國保健福祉部6月24日通報稱,在韓國感染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的中國籍患者23日治愈出院,韓國政府將承擔該患者入院治療的所有費用。 隨著金某痊愈出院離開中國,中東呼吸綜合征防控工作暫告一段落。但專家表示我國與中東、韓國商務、旅游往來頻繁,輸入性風險仍然存在,防控仍不可有絲毫松懈。 韓國患者金某究竟是如何“繞開”我國口岸檢疫防線進入廣東境內的,仍然成“謎”。究竟是入境時沒有發現病患體溫異常,還是相關儀器設備檢測出異常后未能及時排查出該病患?一些熟悉情況的人士分析認為,綜合以往傳染病檢疫案例看,一種可能是通過使用藥物或其它手段,病患在入境檢疫過程中體溫正常,也有可能是儀器雖然發現異常,但病患沒有如實提供自己的健康狀況。 廣東一位不愿具名的防控專家說,這一次能夠及時找到韓國病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世界衛生組織準確及時的通報,才能讓地方疾控部門實現快速鎖定。 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林錦炎表示,隨著我國國際化交流程度越來越高,全球的病毒都可能變成中國的病毒,因此,織就一張能夠早發現、早預警的防控網至關重要,這就需要加大對一線醫院人員預檢分診的培訓,不斷提升基層醫院的救治能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認為,國門防控是國家應對輸入性重大疾病的第一道防線,相關口岸檢疫部門一旦發現旅客有發燒等異常現象,要及時詢問病史、接觸史,“建議考慮借鑒此前推行的填寫健康表格等做法加強排查”。 (記者周強) |
相關閱讀:
- [ 05-14]世界衛生組織召開緊急會議應對中東呼吸綜合征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