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后政改”之路 香港需弄清“我是誰”
2015-07-01 17:01:06??來源:海外網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政改沒過,許多香港人失望之余,可能也松了口氣,因為香港似乎可以從此放下爭議,專注于經濟民生了。但事實并非如此。后政改時代,香港的政治爭拗未見減少,反有升級之勢。反對派議員只有那么二十多個人,但他們的存在,反映出香港社會在民意結構上的重大問題。香港要走好未來的路,首先要弄清“我是誰”,要理順與中央的關系。 近日,反對派連續提出“重啟政改五步曲”、修改基本法等荒謬要求,甚至還打出了“命運自決”、“中港區隔”等無視國家主權的激進口號。中央和特區政府都已聲明,未來幾年內不會重啟政改,但反對派顯然打算一直糾纏下去,拿政改話題作武器,刷存在感。 香港立法會依然“拉布”橫行。香港特首梁振英近日向立法會提交了11個民生項目,但只有3項獲得通過。激進勢力還在不斷挑事,力圖激起兩地矛盾。一些極端組織近日又在旺角辱罵騷擾內地游客,侮辱唱國語歌曲的街頭歌者,多次與警方發生沖突。 近些年,香港這個原本的國際經濟中心和商業城市日益泛政治化、泛意識形態化,甚至“泛民粹主義化”。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香港社會內部的政治紛爭、政治對抗愈演愈烈。 香港有背靠祖國的優勢,近年來發展速度卻輸給新加坡,最大的原因就是受政治和社會氛圍拖累。“拉布”、街頭抗議和暴力沖擊立法會令香港政府施政艱難,而“占中”、“驅蝗”、趕客等事,令香港“購物天堂”、“東方之珠”的招牌蒙塵。如今政改已停步,而亂象不止。 要改變這一狀況,需要香港社會重新認識“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理解中央的全面管治權,認清香港的法律地位,理順香港與內地、中央之間的關系,在心理上實現真正地“去殖民地化”,完成“人心的回歸”。 營銷學理論認為,滿意度等于感受除以期望。一些香港人對政改不滿,主要是因為對歷史、對“一國兩制”的不了解,因而產生了錯誤的期待。他們有兩種最主要的錯誤觀念:一是認為香港的民主是英國人爭取而來的,二是中央不該管香港政改。 實際上,香港今天的民主是中央通過制定基本法主動授予的,中央給香港普選,英國人甚至都沒想到。中英“聯合聲明”僅載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由當地人組成。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根本沒有“普選”字樣。是基本法明確了香港特首選舉依據循序漸進原則,“最終達至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選產生的目標”。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