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沖出來。”這句西方諺語流行多時,不過放在今天的美國,也許不再是無可辯駁的論斷。去年,美國成年人口中單身比例首次超過結婚人士。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對“沖進圍城”了無興致,而單身貴族則活得越來越精彩。婚姻真的過時了嗎? 【我單身,我驕傲】 卡琳·丹尼遜年屆不惑,依然“單著”。在她生活的大城市波士頓,“有大把大把的單身人士,單身真不算個事兒,我從沒感覺到必須結婚的壓力。” 不過,在她26歲從明尼蘇達州移居波士頓那會兒,40歲還單身絕對算“非主流”,足以讓人側目。她還記得大學畢業后頭幾年,每年夏季都要參加同齡人的婚禮,二十出頭就結婚生子再正常不過了。 如今大勢已變。去年,美國成人中非婚姻狀態的人數首次超過已婚者;有3100萬人處于獨居狀態,約占人口的七分之一,1950年這個數字是400萬,獨居者大多數集中在城市中心。 這一年,近一半的新生兒由單身母親生育;同住一屋檐下、共同養育孩子卻沒結婚的伴侶比1950年的數字增加了兩倍;從沒結過婚的美國成年人占人口總數20%,創歷史之最。 這些數據可能會驚嚇到“老古董們”,但對新生代來說卻再正常不過了。皮尤調查中心的民調顯示,美國的“千禧一代”(1985年-1995年出生)中只有三成認為擁有幸福婚姻是“人生最重要事情之一”。1997年,皮尤的同一項調查中,“X一代”(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出生者)中有47%贊同此觀點,比例之低當時已經頗讓當時的保守人士震驚了。2010年,皮尤的調查還顯示,有40%的美國人竟表示“婚姻開始變得過時了”。 紐約大學社會學家埃里克·克萊嫩貝格認為,婚姻觀念的轉變意味著美國社會正經歷“60年來最重大的社會變革”。對這種變化,社會學家還沒來得及給它一個定義,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影響的不僅僅是人和人之間的情感關系,還將對住房市場、醫療保健政策、育兒理念到教會發展等各個領域帶來沖擊。它同時也映射著現今美國社會觀念的多元、階層的分隔和社群結構的變化。 【單身不孤單】 1950年,78%的美國家庭以一對夫婦為中心;2011年,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統計顯示,這種家庭結構的代表比例已降為48%。2014年,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說明,16歲以上成年人中50.2%、共計1.246億的人為非婚狀態,而在1976年,該比例僅為37.4%。 單身人口比例的增加,當然不能簡單理解為“不想結婚的人越來越多”,有一個重要因素必須考慮,就是美國人結婚的年齡比過去大大推遲了。1960年,女性初婚平均年齡為20歲,男性為22歲;到今天,初婚年齡已推至女27歲和男29歲。這就是說,固然未婚人數是增多了,但這些人不一定會保持單身到最后。 推遲結婚的現象背后,蘊含著美國社會文化一個巨大的變化,尤其對于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而言,“晚一點結婚”帶來了一種新的人生階段,社會學家稱之為“萌芽中的成年期”或“延遲的青春期”。在這個階段,人們專注于發展事業和充實自我:他們會經常外出就餐,每天加班到很晚,建立一個親密的朋友圈,一起做各種活動。 雖然有些社會學家也曾對此表達過憂慮,嫌棄今天的美國青年普遍不夠“成熟”,但也有一些學者指出,這個“不想長大”的成年人群體恰好彌補了當今社會一個越來越明顯的缺失,即社區文化的衰退。 從丹佛、底特律到波士頓,有良好教育背景、經濟獨立的單身貴族們入住各工業城市中心的公寓,成為消費主力,加入各種體育俱樂部、文化機構、社區協作組織和志愿者團隊,為重振城市中心的經濟信心和文化活力貢獻不少。 “獨居的人并不想過孤獨的生活,于是他們花很多時間參加公眾生活,”克萊嫩貝格說。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貝拉·德保羅教授早就想破除美國社會的“結婚狂”迷信了,據她觀察,和傳統觀念相反,已婚人士整體而言并不比單身者更健康更幸福,而今天的社區中,單身者往往是最積極、最活躍的群體。這是因為,“人們結婚后,和朋友、親屬和社區鄰居的接觸就變少了”,即使已婚無孩的人士也是如此。 她說,很多時候,單身人士會意識到自己沒有配偶也能享受生活,“人們過去覺得結婚之前的單身時間是一段原地踏步的歷程,實際并非如此,它是至關重要的經歷。” |
相關閱讀:
- [ 06-29]葛天短命婚姻未能抬高身價 演藝事業難有起色
- [ 06-28]評:閃婚閃離“飛人速度” 如何跨越婚姻這道欄
- [ 06-27]美國為同性婚姻開綠燈 外媒評為“歷史性”裁決
- [ 06-27]美最高法裁決同性婚姻合法 奧巴馬:美國的勝利
- [ 06-27]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在美國全國合法
- [ 06-26]娛評:劉翔婚姻先天不足 因前妻被起底太狠
- [ 06-26]解析劉翔葛天婚姻破裂原因 或因女方負面新聞多
- [ 06-26]小S感嘆婚姻充滿謊言:只講實話撐不了太久(圖)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