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國主義為基礎的抗日統一戰線
2015-07-07 11:00:36? ?來源:學習時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暉 |
分享到:
|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樞紐,在這場關系到民族存亡的生死決戰中,中華民族發揚了“兄弟鬩于墻,而外御其侮”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傳統精神,空前地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偉大旗幟下,一致對外,共赴國難,奮勇抵抗,最終打敗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 共產黨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是現代中國兩支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首先提出了武裝抗日的愛國主義主張,堅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3年1月,毛澤東、朱德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和工農紅軍軍事委員會的名義,向國民黨軍隊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建議。1935年8月,中國共產黨發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12月,中國共產黨又在瓦窯堡會議上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在全國各界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從此,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呼聲成為勢不可擋的潮流。為了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中國共產黨表現出偉大的政治胸懷和寬宏精神,在對蔣介石國民黨的政策上由“反蔣抗日”變為“逼蔣抗日”,最后調整為“聯蔣抗日”。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的促成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結束了十年內戰,國共兩黨由此走上了第二次合作的道路。1937年2月10日,中國共產黨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聲明在政策上作出更大調整,保證“(一)在全國范圍內,停止推翻國民政府之武裝暴動之方針;(二)蘇維埃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與軍事委員會之指導;(三)在特區政府區域內實施普選的徹底民主制度;(四)停止沒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堅決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共同綱領”。七七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立即發表抗戰宣言,通電全國,呼吁“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 國民黨的重要作用 國民黨作為中國當時的執政黨,在九一八事變后一直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丟失了東北三省和華北不少國土,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和譴責。1935年華北事變后,蔣介石面對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迫近、華北即將淪為第二個“滿洲國”的危險,也開始逐步調整自己的政策,由對日妥協轉向強硬,對日本的無理要求給予回絕,在軍事上也開始整軍備戰,在內政上則逐漸變“攘外必先安內”為“攘外”與“安內”并舉。特別是西安事變后,國民黨進一步加大了準備抗戰的力度,改組國民政府,調整內外政策,加緊抵抗日本侵略的軍事準備,并開始國共第二次合作的談判。七七事變后,國民黨進一步堅定了抗戰的決心。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強調“如是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宣稱:“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15日蔣介石下達全國抗戰的總動員令,國民政府還開放了黨禁,承認了包括共產黨在內的其他政黨的合法性,釋放了政治犯,接受并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承認了共產黨領導的陜甘寧邊區政府的合法地位。可以說,蔣介石“7·17”講話是國民黨政府反對妥協退讓、主張堅決抗戰的宣言。它“確定了準備抗戰的方針,為國民黨多年來在對外問題上的第一次正確的宣言”,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 |
相關閱讀:
- [ 06-24]莆田秀嶼地稅局開展“我們的節日”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
- [ 05-15]華僑大學開展“國旗護衛隊體驗周” 提升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 [ 04-17]“校園長城”與愛國主義有何關系
- [ 12-17]盧布暴跌激發俄愛國主義 “我相信盧布”T恤面市
- [ 12-11]愛國主義:振興中華的強大精神力量
- [ 11-22]林則徐后裔現身長汀 弘揚愛國主義并推動當代禁毒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