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大連7月9日電(記者閆平 吳簫劍)近日,中國東北地區索賠額最大的環境公益訴訟——大連市環保志愿者協會狀告中石油“7·16”起火事故,以庭前和解形式結束。中石油拿出2億元用于海洋修復和保護,大連環保志愿者協會不再上訴。 雖然和索賠的6.45億元有差距,對于協會會長楊白新來說,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相對于具體的賠償金額,這次訴訟我們更注重的是對公眾環境法治意識的啟蒙,總體看我們達到了這個目標。”楊白新說。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凸顯,但作為保護環境的重要武器——環境公益訴訟,卻因法律上的訴訟主體限制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為充分發揮環境公益訴訟的作用,今年年初正式生效的新《環境保護法》,將連續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的社會組織納入環境公益訴訟主體。 “在全國范圍,符合新環保法公益訴訟主體要求的民間組織有數百家,這對于推動環境公益訴訟有非常大的幫助。”中國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總干事張伯駒說。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公益部部長王文勇介紹,新環保法實施后,基金會一直在做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包括理論研究和實地調查,目前已在內蒙古、山東和福建等地針對近年來的重大環境污染事件提起訴訟。 “我們做環境公益訴訟一是為了喚起公眾的環保意識,讓更多人了解并參與到公益訴訟中來;二是為了增加污染者的違法成本。”王文勇說,“之前環保主要依賴行政處罰,對于大企業來說力度太小,違法成本太低,現在通過公益訴訟能大大提高破壞環境的成本,從而對潛在的違法者形成威懾。” 張伯駒認為,盡管環境公益訴訟在全國范圍已有很大發展,但想讓這種方式成為防止環境污染的常規武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張伯駒說:“具體說就是環境公益訴訟打擊的是違法行為,法律規定是環保和發展的紅線,只要違法,就既不利于環保也不利于發展。” 除此之外,政府對環境公益訴訟的支持力度仍待加強,訴訟取證成本高、難度大,法院判決執行困難等問題都影響著環境公益訴訟在中國的發展。 盡管面臨重重困難,楊白新對環境公益訴訟的未來仍充滿信心。“我們更多的是打頭陣,提供經驗和教訓,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這項事業之中,因為環保不僅是個人或某個組織的追求,它是歷史的發展趨勢。” |
相關閱讀:
- [ 07-09]最高檢:前5月查處事故背后職務犯罪34件
- [ 07-09]臺八仙樂園董事長致歉 塵爆事故責任全推給姐姐
- [ 07-09]新北塵爆事故牽動兩岸 大陸首批捐助物資抵臺分發
- [ 07-08]客船翻沉事故中 太保最大賠付金額可能突破3700萬
- [ 07-08]浙江開展重點行業領域事故隱患排查整治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