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藥套現滋生非法藥品交易鏈違規騙取醫保補貼 記者調研發現,醫保卡漏洞正在從最初的刷卡購物,向刷醫保卡違規套現騙補發展。知情人士透露,藥店開設商品專柜,看似是由于藥品利潤普遍降低,實際上很重要的原因是瞄準了個人醫保卡上的醫保基金。 一些藥店不僅縱容消費者用醫保卡購物,還為違規套現、非法“黑市”交易。少數人用醫保卡購買緊俏藥品,經過不法分子流入黑市,給國家藥品安全和醫療體系構成了威脅。 “醫保卡套現,電話……”。在武漢大街小巷和地下通道等公共場所,到處可見這樣的“牛皮廣告”。武漢一些大醫院周邊就有不少倒賣藥品的藥販。持卡者從藥店刷卡購買他們“好出手”的藥品,再以折扣價轉賣藥販,藥販則將藥品出售賺取差價。 “如果你醫保金用不完,累積又不能換成現金,我可以將現金給你換出來。”記者撥打了一個醫保卡變現的手機號碼,一位操著東北口音的男子說:“我們和定點醫院、藥房關系很熟,不會有事的。可以給你打七折,刷掉你卡上的100元,我給你70元現金。” 記者和這名藥販約定,來到武漢同濟醫院附近一家藥房。當時有幾個人正和他進行交易。這名藥販說,可拿醫保卡在這家藥店買一種叫“倪福達”的控制血壓藥物,這種藥每盒16.8元,他以7折價格回收。套現藥物品種不限,“好賣的藥,都可回收。你刷多一點,我給你高一點的折扣。1000元以上就是七五折,3000元以上能給你八折。也可以約上朋友一起做。” 這名藥販自稱姓李,黑龍江人,來武漢干這個行當一年多。他負責在醫院門口、街頭收藥,而他的親戚負責在網上賣藥。他說:“買藥人很多,在外打工沒有醫保的,經濟困難的,農村偏遠地區的,私人小診所的,因為那些診所沒經衛生主管部門批準,無法從正規渠道批發進藥,而通過網絡與快遞買藥既方便又便宜。” 知情人士透露,藥品回收的供貨人中不乏公務員。根據武漢市市直機關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辦法,享受醫療補助人員在定點藥店購藥,費用超過1200元的,其超過部分的補助比例,工作人員為60%、退休人員為70%。醫療費補助最高限額為3000元。武漢市醫保中心介紹,公務員的這項補貼從地方財政中支出。 按照這個比例計算,醫保卡上的1200元錢刷完之后,公務員再購買價值5000元的藥品,可以報銷3000元。相當于用3000元購買了6200元的藥品,相當于用5折的價格買入,7折價格轉手賣掉,仍有利潤空間。 醫保卡違規使用屢禁不止居民“看病貴”雪上加霜 我國現行的醫療保險制度,是緩解城鎮居民“看病貴”的手段之一。醫保卡的違規使用,直接導致了醫保金的流失。 藥店為何能變身超市?武漢市工商局信息中心主任刁學成說,藥店是獨立實體,由于目前還沒有藥店專項審批,藥店賣日用品等同于一般商貿,不算違規。工商在審核執照的時候,允許其在經營范圍內適當變動。 但藥店刷醫保卡購物屬違規行為,而且屢禁不絕。今年1月份以來,武漢市醫保中心加大查處力度,先后3次發布通知,要求藥店自查自糾違規行為。 醫保中心稽查人員今年1月、3月和清明節期間,對全市700多家定點零售藥店進行明察暗訪,發現共有200多家藥店違規刷卡售賣生活用品,部分藥店被暫停醫保結算資格,責令整改。然而,仍有一些醫保定點藥店抱著僥幸心理,我行我素。 對于種種醫保卡違規亂象,武漢市人社局醫保中心內審科負責人周麗敏說,當前對此類違規套現或變相套現行為監管面臨三大難題:一是立法不清晰,《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是社會保險最高法律,但未提及基金使用規范,執法依據不足;二是執法力量不足,武漢定點藥店3000多家,醫保中心稽查科不到10人;三是把生活用品“串換”成藥品,套現形成現金流,手段花樣翻新,查處時需核對進賬和出貨單,工作量大。 周麗敏說,處罰過輕也是屢禁不止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國家法律對醫保基金的保護力度,趕不上對商業保險金的保護力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規定,對于騙取社保基金的“責令退回騙取的社會保險金,處騙取金額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而我國刑法中“保險詐騙罪”針對的是商業保險,進行保險詐騙數額在1萬元以上的屬于“數額較大”,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金。 為加大懲戒力度,武漢市醫保中心日前發出通知,7月1日起,武漢市內定點零售藥店如出現使用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售賣非醫保用品的、替非定點零售藥店代刷職工醫保個人賬戶的、對職工醫保個人賬戶資金進行套現交易的、盜刷參保人員個人賬戶資金等四種違規行為,一經發現查實,即解除服務協議取消定點資格,并且兩年內不得重新申報定點服務資格。(記者熊金超 馮國棟 黎昌政) |
相關閱讀:
- [ 07-10][投訴]漳州龍海市企業醫保辦理流程不合理
- [ 07-08]10月1日起 漳州市居民醫保與新農合將一體化
- [ 07-07][呼聲]莆田重大疾病醫保遺漏血友病B型患者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