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PI和PPI解析經濟調整轉型
2015-07-11 12:55:1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王海云 我來說兩句 |
CPI連續10個月低位運行、PPI連續40個月同比下降,這反映出我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換擋的現實處境。但也要看到,當前經濟形勢已逐步企穩回暖,機遇仍然大于挑戰,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可期—— 7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顯示,6月份,CPI環比與上月持平,同比上漲1.4%;PPI環比下降0.4%,同比下降4.8%。 是何原因致使CPI連續10個月低于2%?PPI為何連續40個月同比下降?這兩個指數的運行狀況反映出我國經濟面臨哪些挑戰?下半年,CPI、PPI走勢又將如何?針對這些熱點問題,《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部分經濟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 CPI: 連續10個月低位運行 6月份CPI同比上漲1.4%,同比漲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這是CPI同比漲幅自去年9月份以來連續第10個月低于2%。 “6月份CPI同比漲幅比上月有所擴大,主要由于對比基數相對較低。”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分析說,6月份,食品價格上漲1.9%,其中,鮮菜和豬肉價格上漲較多,漲幅分別為11.4%和7.0%;蛋、鮮果和羊肉價格則有所下降。而非食品價格上漲1.2%,其中掛號診療費、學前教育等服務價格漲幅在5.6%至11.3%之間,煙草受政策性因素影響價格上漲6.7%。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分析說,在CPI的同比變動中,服務價格漲幅明顯,說明當前我國服務業有著巨大的消費需求和發展潛力。而服務價格的上漲,有利于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這對于推進經濟結構轉型有積極意義。 從環比情況看,6月份,CPI環比持平。其中,6月份食品價格下降0.1%,非食品價格上漲0.1%,走勢較為平穩。 上半年,我國CPI同比上漲1.3%,與《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的目標相比仍有較大空間。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肖欣榮告訴《經濟日報》記者,當前CPI同比漲幅處于較低水平,這與當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有一定關系,總的來看,CPI的走勢對宏觀經濟尚不足以構成實質性的不利影響。郭凡禮也表示,考慮到我國經濟正處于深度調整階段,CPI同比漲幅處于較低水平在情理之中。 PPI: 今年走勢基本平穩 6月份,PPI環比下降0.4%,同比下降4.8%。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環比下降0.2%,同比下降5.6%。上半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4.6%,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5.5%。 余秋梅分析說,6月份,PPI環比降幅比上月擴大0.3個百分點,一方面由于部分工業行業價格由升轉降,石油加工、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價格由上月的環比上漲轉為本月分別下降0.2%、0.2%和1.8%;另一方面,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價格環比下降2.1%,比上月降幅擴大0.7個百分點。 從同比情況看,6月份,PPI同比降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這是PPI連續40個月出現同比下降。 “PPI的持續下跌與當下中國轉型的經濟背景是相契合的。”肖欣榮說,中國經濟轉型意味著不能再采用粗放型增長模式。在經濟轉型中,實體經濟面臨著調整的陣痛,對原材料的需求很難出現明顯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PPI同比走勢初步顯現出筑底跡象。去年7月份,PPI同比跌幅一度收窄至-0.9%,但隨后降幅持續擴大。今年上半年各月份,PPI降幅處于4.6%至4.8%之間,走勢基本平穩。 郭凡禮認為,PPI連續40個月同比持續下跌,一方面是由于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石油加工、黑色金屬冶煉等產品的出廠價格難以企穩;另一方面,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中,能源、冶金等原材料市場需求低迷,產能過剩現象嚴重。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我國PPI持續負增長,一方面是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帶來輸入性通縮壓力;另一方面,產能過剩壓力較大,特別是鋼鐵、煤炭、有色行業去產能導致價格下降。 |
相關閱讀:
- [ 05-09]統計局:CPI同比漲幅略有擴大 PPI降幅與上月持平
- [ 02-11]統計局解讀1月CPI及PPI:食品價格回落占8成
- [ 02-10]CPI創出五年來新低 PPI連續35個月負增長
- [ 12-29]PPI、CPI持續下行 預防通縮成2015年重大考驗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