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羅馬尼亞昔日自由港蘇利納的輝煌
2015-07-12 20:24:24?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新華網布加勒斯特7月11日電(記者 林惠芬)不少中國人看過羅馬尼亞電影《多瑙河三角洲的警報》,三角洲神秘而綺麗的風光令無數人向往,三角洲因此成為中國人赴羅馬尼亞旅游一個主要目的地。 蘇利納是多瑙河注入黑海的3個入海口中最重要的一個。這個面積逾14平方公里、僅有約3500名居民的小城有著非同尋常的前世今生。 蘇利納是多瑙河在流經10個國家后,經過的最后一塊陸地,是羅馬尼亞最東端的城市,也是羅馬尼亞唯一一個同時擁有河港與海港的城市。前往蘇利納只有從多瑙河或黑海水路到達。記者日前從多瑙河三角洲的起點圖爾恰市出發,乘渡輪沿多瑙河一路向東,經過三角洲腹地,最終抵達蘇利納。 蘇利納全城只有19條街道,總長39公里,其中6條街道與多瑙河平行,另外13條與多瑙河垂直。這里的街道名很有意思,與多瑙河平行的街道均以數字依次命名,濱河大道,也就是最靠近多瑙河的街道被叫做1號街。 1840年俄羅斯與奧地利在圣彼得堡簽署協議,將蘇利納確定為多瑙河自由港。從此,這個當時人口僅有1000多人的小漁村開始迅速發展。 1856年,關于在蘇利納設立歐洲多瑙河委員會的文件在巴黎簽署,該委員會由英國、法國、奧地利、德國(普魯士)、意大利(撒丁島)、俄羅斯和土耳其的代表組成。1858年落成的歐洲多瑙河委員會宮至今仍然是這個城市的標志性建筑,當地人甚至自豪地將此喻作歐盟的前身,因為歐洲多瑙河委員會是歐洲的第一個多國組織。 蘇利納成為歐洲一個重要的貿易港口后,外來人口迅速增加。19世紀末,蘇利納人口發展到近5000人。曾有9個國家在這里設立領事館,城市商業發達,劇院、印刷廠、磨坊、發電廠、醫院、水廠應有盡有,小城還有法語、德語和英語學校,蘇利納為此擁有“小歐洲”“東方威尼斯”之稱。兩次大戰期間,這里的人口一度達到1.5萬人。 然而,隨著出海口航道日益堵塞,通航萎縮,蘇利納港口貿易逐步轉移。歐洲多瑙河委員會權限從1939年起開始減少,蘇利納漸漸走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蘇利納遭遇盟軍轟炸,城市60%的建筑毀于一旦。 羅馬尼亞作家讓·巴爾1933年出版的小說《小歐洲》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完全不同于其他城市的蘇利納:這里既有東正教堂、天主教堂,也有清真寺;既有精致的咖啡館酒吧,也有斑駁的建筑,奢華與貧窮的交織中散發著東方濃郁的異域芬芳,不同民族的人們在這里編織一個共同的夢想――發財致富。小說中的愛情、孤寂、虛榮、欺詐、死亡的故事似乎也預示著這個自由港繁華的必然終結。 閑步在這個城市的街道,不少廢舊的建筑依稀透露著城市的昔日繁華,同時也在向游人訴說著這個城市的滄桑。如今,小說中希臘人開的咖啡館雖已不見蹤影,“讓·巴爾”命名的旅館卻依然矗立在1號街上。 只有在蘇利納才能真正體驗“世界真小”。濱河大道上,兩次與一個著裝講究的男子相遇,傍晚竟然又在同一家餐廳鄰桌用餐。“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來蘇利納”,這個來自羅馬尼亞中部的男子抱怨說,蘇利納是一個單調、破舊、沒有生氣的城市。傍晚在碼頭觀賞日落,記者又與從圖爾恰同船而來的一對父子不期而遇;閑聊中得知,父子倆來自喀爾巴阡山的名城布拉索夫,男子是滑雪教練,這是他第8次帶兒子來蘇利納,“我們每年都來這里度假,釣魚、吹海風、看風景、呼吸新鮮空氣,好不愜意!”看來,蘇利納這個小城給人們的印象并不相同,可能是因為人們欣賞它的角度不同吧。 |
相關閱讀:
- [ 07-07]韓媒曝申花1200萬挖全北射手|遼足宣布羅馬尼亞國腳加盟
- [ 07-07]遼足宣布羅馬尼亞國腳加盟 烏超射手王自由來投
- [ 06-30]第三屆“中國夢企業獎學金”在羅馬尼亞頒獎
- [ 06-13]羅馬尼亞議會否決反對黨對政府不信任案
- [ 05-27]孔子學院助興羅馬尼亞西北重鎮城市日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