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談判:收官熱鬧中的冷思考
2015-07-18 07:39:41??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陳曦 陳曦 |
分享到:
|
不到中東,不知關系復雜;不到中東,不知光陰短暫。7月15日,延續12年的伊朗核問題談判總算在日內瓦修成正果,相關各方簽署伊朗放棄核武器開發的全面協議,其中不乏5年、8年這樣的落實時間點,還包括伊朗15年內不得再建設重水廠。從2003年危機爆發到2030年條款執行完畢,前后27年,整整一代人的歲月,四分之一個世紀,何其漫長。但是,對2500多年前就建立世界首個跨洲帝國的伊朗人而言,27年只是其苦難輝煌史的一個小零頭。 這是多方都歡呼雀躍的重大事件,它有效維護了世界核不擴散體系,強化了聯合國安理會的團結;它因伊朗敞開核大門而避免了一場潛在的波斯灣戰爭;它體現了美國主導的國際社會聯合制裁的作用,彰顯了安理會決議的權威;它賦予伊朗核武器之外的合理核權利,并有望逐步結束對其經貿封鎖和外交孤立;它又是中國和俄羅斯等“制裁+談判”雙軌和平外交主張的勝利,展示了熱點、難點問題多邊參與和綜合治理的效率;它還是相互尊重、務實合作和雙贏理念的范本。當然,它也許會給朝鮮核問題的解決提供啟迪,讓世界看到維持東北亞核不擴散機制并非絕無可能。 伊核談判取得突破,是諸多主客觀因素綜合發酵所致,最關鍵的當然是美伊心態與關系的調整。奧巴馬執政后捐棄“布什主義”為代表的單邊主義和強硬政策,正視因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而引發的中東力量格局錯亂,重新檢討自1979年以后一以貫之的敵視伊朗國策,承認伊朗作為地區大國所擁有的權利、地位和角色。非常吊詭的是,伊朗今天得以在中東光彩重新,很大程度上是美國通過戰爭為其擺平東西兩側的戰略勁敵——塔利班和薩達姆政權,同時又孵化出新的兩國共同仇家“伊斯蘭國”武裝,進而被迫倚重伊朗確保中東平衡與穩定。 這場圍繞主權與安全的棄核馬拉松談判,轉折點是美國做出的歷史性妥協。2013年9月24日,回應伊朗新任總統魯哈尼愿意就核問題達成協議的表態,奧巴馬在聯大闡述美國中東政策并強調:美國不謀求變更伊朗現有政權,也將尊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源的權利。這是美伊交惡以來任何美國總統都未曾有過的示和姿態和政策宣示,徹底在伊朗家門口埋葬了小布什“邪惡軸心”理論,讓對方吃下兩顆定心丸,從而使伊核談判避免流于形式。 就伊朗而言,擁核的戰略機遇期已錯過,繼續試圖擁核代價極其高昂,刻意闖關引發的戰爭將使這個多災多難的故國文明成就倒退若干年。此外,美國及其西方盟友30多年的經濟制裁、貿易禁運嚴重遲滯了伊朗的正常發展,2006年至2010年聯合國四項制裁決議逐步加碼,美國擴大到石油和金融領域的絞索置伊朗經濟于崩潰邊緣。中俄兩個友好國家對安理會制裁決議的明確支持,也讓伊朗清醒確信核不擴散體系壁壘森嚴,無望突破。 伊核協議顯然不是所有人的開心果。美國的共和黨人不爽,伊朗的強硬派也不爽,他們都視之為一次叛賣和投降。以色列更惱火,稱其對伊立場將不受協議約束,言外之意,只要判斷伊朗圖謀不軌,必將訴諸武力。原本對美伊和解也痛心疾首的沙特阿拉伯雖然支持簽署協議,但又警告伊朗不要把制裁放松贏得的寬松環境,當做在地區制造動亂的機遇和條件。沙特公開警告伊朗所據事實并不夸張,因為伊朗棄核并不代表棄權舍利,在地緣格局形勢看好的當下,伊朗勢必加緊在中東繼續擴大勢力范圍。從黎巴嫩到敘利亞,從伊拉克到也門,伊朗的身影顯然相當龐大和活躍。因此,伊核協議修成正果,也許更激烈的新一輪非核博弈又要開始。太多內部和外部掣肘,令人擔心這份協議在未來15年會否中途夭折? 至于伊核協議的正能量有無可能助推陷入僵局的朝核危機,筆者對此相當悲觀,因為美國沒有打算給予朝鮮類似伊朗獲得的戰略與安全保障,朝鮮自然不會主動繳械,引頸就絞。留著朝核危機作為一個恒溫熱點,保持東北亞適當緊張和對峙,足以讓美國繼續在韓日駐軍,并大力實施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實現所謂再平衡,否則,美國又如何看防和羈絆中國的快速崛起呢?如何維持自己的世界領導者地位? 馬曉霖(博聯社總裁) |
相關閱讀:
- [ 07-16]奧巴馬與普京通話商討伊核協議 稱符合世界利益
- [ 07-16]奧巴馬:伊核協議是保證伊朗不研發核武最佳途徑
- [ 07-16]"伊核"促"朝核"?美專家:奧巴馬不感興趣
- [ 07-16]伊核協議現商機 美企施壓國會給伊朗“松綁”
- [ 07-15]伊核協議達成后各方反應不一 國際油價借勢上漲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