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政府對股市危機出手干預是國際慣例
2015-07-20 06:48:59??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陳暉 |
分享到:
|
在全球各國股市的發展歷史上,無論是成熟市場還是新興市場,很多都遇到過被稱為“股災”的劇烈下跌。面對“股災”,政府是否應出手干預,應當如何干預,也一直是市場發展中受人關注的話題。 成熟市場中,政府對“股災”并未袖手旁觀,會間接或直接參與股市調控 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介紹,從海外市場的情況看,股市出現短期大幅下跌的原因不外乎三個:經濟危機導致金融危機;金融體系風險引發股市波動;新興市場外資大規模流出帶來股市下跌。面對股市劇烈下跌,政府干預是必要的。干預不是為了影響股市的波動方向,而是因為股市和其他金融市場高度關聯,要避免股市劇烈下跌引發系統性風險。 中信證券研究部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諸建芳說,研究美國、日本等成熟市場可以發現,這些以市場機制為前提的經濟體,政府或者監管部門在“股災”發生時并未袖手旁觀,而是或間接、或直接地參與到股市調控當中。最明顯的是1987年10月19日,美國道瓊斯指數從開盤的2247.06 點下跌至 1738.74 點,當天下跌22.6%。危機當晚,美聯儲立即表態會全力保障市場流動性供應,同時與各主要國家共同降低利率,共同干預外匯市場以穩定美元匯率,使得這次“股災”并未演變成賣空的惡性循環。 此外,諸建芳介紹,1963年日本股市重挫,投資信托基金大量解約,使得大和、山一及野村等三家證券公司爆發倒閉危機。此時,日本政府發動14家銀行與4家大型證券公司共同出資設立共同證券基金,發動救市。 1998年的香港“金融保衛戰”也被看作是成功應對危機的經典案例。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任澤平介紹,1997年10月,國際炒家開始“圍攻”香港,紛紛做空港股和港幣。10月22日至28日,恒生指數下跌3343點,累計跌幅達27%。1998年1月,恒生指數已跌破8000點,仍遭受國際游資的繼續打壓,到8月13日指數最低跌至6660點。香港政府為打破炒家套利計劃,轉變以往“積極不干預”的經濟政策,直接進入股市動用外匯基金購買恒生指數成分股和股指期貨,直接進入匯市買入港元并限制惡意賣空行為。 “香港政府堅決主動做多的策略,使得國際炒家鎩羽而歸,恒生指數逐漸企穩回升,到1999年7月重上14000點。香港政府的直接入市干預一度引發質疑,但事后來看此舉成功維護了香港金融市場的穩定,非常時期的大規模救市更是在十年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機中成為各國政府的普遍選擇。”任澤平說。 |
相關閱讀:
- [ 07-17]《人民日報》五問宏觀經濟:穩在何處,好在何方
- [ 07-15]國內|人民日報連發4文談律師“維權”黑幕|大學院長6篇核心期刊論文遭質疑 回應:非學術造假
- [ 07-15]人民日報連發4文談律師“維權”黑幕:律師不是“法律商人”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