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上月底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同性婚姻適用于全美后,同性戀話題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受到熱議,中國的社交網站上也有人歡呼,電子商務網站上出現更多象征同性戀的彩虹旗。本月初,中山大學一名女生在畢業典禮上“宣布‘出柜’并獲校長擁抱”,但事后引起很大爭議。事實上,盡管同性戀權益運動在中國不斷發展,社會的容忍度在提升,但整體看,公眾的接受程度仍然有限。根據環球網21日進行的在線調查,半數人對同性戀持反對態度,認可的僅占27.7%,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未來同性戀婚姻不可能在中國合法化?!董h球時報》記者近年對國內同性戀群體進行了跟蹤采訪,發現在很多家庭同性戀難以被認可、接受,由于婚姻問題,許多同性戀者過著“雙面生活”。有專家表示,傳統文化的某些影響無法在短期內消除,社會在同性戀問題上遠未形成共識。
畢業典禮上的“道德綁架”?
“我真的很坦誠,這是我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我給自己一個儀式性的大學的結束。我的自我認同和性別意識都是在大學4年實現的。”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22歲的萬青如是說。
萬青就是日前在中山大學一場畢業典禮上一下子“火”起來的那名女生,她是該校新聞學專業畢業生。7月4日下午,萬青偷偷把象征同性戀的彩虹旗藏到學士服衣袖里,上臺后她立馬把它披在肩上。在從中山大學校長羅俊手中接過學位證書時,她請求校長和她“一起做加油的手勢,為性少數群體打氣”。當晚,萬青把她和校長擁抱以及和她一起做加油手勢的照片傳上了微博。
這條微博被大量轉發,緊接著標題類似“中大女生畢業禮宣布出柜獲校長擁抱”的報道占據了各大門戶網站頭條。一夜之間,萬青成了輿論中心。網友們紛紛來到萬青的微博留言。有人贊揚她的勇氣,也有不少人批評她“道德綁架”甚至“作秀”。
“當時校長的鼓勵可能也是無奈之舉,時間太短無法謹慎思考,但總不能拒絕她的要求吧”,一名要求匿名的中山大學學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她還認為“獲校長擁抱鼓勵”的標題有點不妥,“其實所有畢業生都可以要求和校長擁抱。中大可能確實比其他高校開放一點,但沒有那么開放。”
萬青不認為她是在道德綁架。她認為披彩虹旗、求校長鼓勵的整個活動是她真實的情感表達。但畢業典禮上的舉動引起如此大反響是她沒有意料到的。“畢業典禮那天中午,在去學校的公交車上,我才有了這個想法”,萬青說。令她有些失望的是,學校的媒體,包括官方網站、微博等,雖然都積極報道了畢業典禮,但對于她的這個舉動卻只字未提。該校某媒體前任負責人向《環球時報》記者確認,事情剛發生不久,學校團委老師就囑咐他們不要提及,也不要報道這個事。某微信公號發的一張萬青和校長的合影也很快被領導要求刪除。不過,讓萬青感到欣慰的是,事發后她收到了學院好幾位老師發來的鼓勵短信。
其實萬青擔心更多的是家人的反應。她之前從未正式跟父母坦白過自己的同性戀身份。畢業典禮之后,有關她的照片和報道鋪天蓋地,她覺得家人肯定知道了這個事情,但是她不敢主動去問。記者在和萬青的交流中得知,她前些天回到了重慶老家,跟父母坦白了她的“不婚”主義和同性戀身份。父母雖沒有言辭激烈地反對,但似乎并沒有把她的話當真,仍然懇切地要求她找份穩定的工作,找個男朋友,然后結婚。
很多人諱莫如深的話題
萬青的舉動把中山大學推到了風口浪尖,也觸碰了中國高校管理層對于同性戀話題緊張敏感的神經。目前雖沒有明文禁止同性戀活動或成立社團,高校領導對于同性戀這個話題卻諱莫如深。
早在2006年,中山大學就因同性戀轟動全國。當年中山大學批準成立的“彩虹社”被稱為國內第一個成功注冊的關注同性戀現象的學生社團。但一年后,“彩虹社”的注冊被取消。
小偉是東北某所高校的大三學生,是學院的學生會主席。當他的同性戀身份以及和男性朋友發生關系的事被學校知曉后,他被開除黨籍,通知父母。而這只是一家倡導“同志”權益的非營利性機構2012年發布的《基于性傾向和性別身份的校園欺凌調查報告》中,列舉的真實案例之一。
“同志”網站淡藍網創始人耿樂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國內還沒有任何官方條文認可同性戀這個群體,反而很多教科書里仍然將其定性為變態或者精神疾病,這是導致學校對于這一群體態度不明的原因之一。
同性戀作為禁忌類話題不只存在于學校這個象牙塔內。出生在傳統家庭的徐鵬,是家里的長房長孫,當他向父母說明“出柜”時,他遇到的是家人的極力反對?!拔野职謱ξ艺f,‘哪怕你是一個罪犯,一個強奸犯,你出了監獄以后我們依然會接受你,和你生活在一起。但現在你這樣我們怎么接受你?’”徐鵬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我就不明白了,我到底做了什么?”
徐鵬的家人在勸說無效后,開始尋找“矯正”其性取向的方法。一天,徐鵬被領到一個60來歲女人的家。那是一個很平常的公寓,唯一不同的是一個房間里擺著祭臺,臺上放著能想到的所有神仙。徐鵬說,這個女人讓他跪下并磕了9次頭。接著,她拿出一張紙,畫了一個符,嘴里念念有詞。然后她告訴徐鵬的父母,她已經把“惡靈”驅散了。
徐鵬的經歷并不是獨一份?!董h球時報》記者最近幾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在中國,許多“同志”長期生活在“柜子”里,因為“出柜”會受到歧視、排斥、謾罵,甚至被送到診所。事實上,2001年第三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已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錄中刪除。但不少小診所依然在用電擊“治療”同性戀。《環球時報》采訪的“同志”中,許多人因家人的壓力而去過。
婚姻面具下的“雙面生活”
61歲的林賢志是一名退休政府機關員工。2011年,他的兒子小濤宣布“出柜”。經過一番掙扎和與別的“同志”家長交流后,他接受了自己的孩子,并成了“同性戀親友會”的一名活躍分子。他發現,由于孩子們無法結婚,在財產、買房等很多方面受到影響?!八麄兌疾荒茉诹硪话胄枰獎邮中g時合法簽字”,林賢志告訴《環球時報》。
對“同志”來說,婚姻是個大問題。香港《南華早報》21日的一篇文章稱,在傳統人士看來,婚姻和繁衍構成儒家家庭秩序的核心。在一個孝道觀念根深蒂固的社會里,許多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都不得不過著“雙面生活”。對那些獨生子女來說,傳宗接代的壓力意味著男同性戀只能結婚并撫養孩子。有上海媒體2013年報道稱,中國約有80%的男同性戀都已結婚或將要結婚,至少有1000萬名女性的丈夫為同性戀。
“中國的父母對子女施加的傳宗接代壓力非常大”,美國《外交政策》網站稱,這也是男同性戀常常與女性“假結婚”的原因。但當女方發現男方是同性戀后,這種婚姻通常以悲劇收場。
有“同志”權益運動家試圖從立法層面推動中國同性婚姻。著名性學家和社會學家李銀河從2000年開始提同性婚姻合法化,也多次托人大代表把同性婚姻提案交到會上。不過由于涉及修法必須有30人附議,所以并沒有成功。今年兩會期間,她又請人大代表冉冉在會上提了此案。
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傳統
日本《外交學者》日前刊登美國一家智庫某學者的文章稱,許多中國人反對同性戀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認為這種行為與中國傳統相沖突。然而,古代中國曾盛行同性戀,中國文學中的“男風”可追溯至漢朝。盡管儒家以家庭為中心的價值觀極其重視傳宗接代,但以中立和仁慈為核心的儒家文化中,實行一夫多妻制的古代中國不但允許同性性行為,還對同性戀持默認態度。
華中師范大學性學教授彭曉輝也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相比西方,中國古代對同性戀的容忍度要高。但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在引入西方現代科技的同時,也把近代西方醫學界對同性戀的病態觀一并引進中國。古代西方一直將同性戀罪惡化,到1886年才將其病理化,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心理學界和精神病學界正式確定同性戀的非病態觀,緊接著世衛組織等國際機構將同性戀從疾病目錄里取消。
但在當下中國,同性戀無疑是極易引發爭議的話題。22日,學者蔣慶在澎湃新聞上撰文稱,儒家所理解的婚姻是男女異性結合組成的婚姻,孔子會尊重寬容同性戀者,但絕不會認同同性婚姻。文章稱,同性婚姻合法化直接影響人類的持續生存,對人類文明造成亙古未有的毀滅性挑戰。
根據環球網21日進行的有3000多名網友參與的調查,不認可萬青在畢業典禮上“出柜”的占2/3。另外,50%的人表示反對同性戀,27.7%的人認可;對于未來同性婚姻會不會在中國合法化,55%的人認為不可能,38.1%的人認為需要很多很多年。
“我曾和一些官員聊過,他們認為中國公開討論同志議題、同性婚姻合法化還為時過早,畢竟社會上對這個群體的誤解、歧視還很深”,淡藍網的耿樂對記者說。
也有人注意到了變化的跡象。去年12月,北京市一家法院審理了中國首個反對“矯正和治療同性戀”的案件。判決書稱,同性戀并非精神疾病,承諾可以治療屬虛假宣傳。有外媒評論稱,在有關部門對同性戀持“不問不說”的態度之際,該判決本身就具有象征意義。
彭曉輝說,古代西方對同性戀的認識沒有中國開明,但近代的同性戀去病理化過程比中國快,原因在于性教育的全面普及。數千年傳統生殖文化和養生文化的影響使得中國家長很難接受同性戀,目前中國對同性戀的認識仍然處于一個過渡時期。但他認為,一旦在中國普及性教育,中國仍然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實現同性婚姻合法化。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環球網的調查說明,目前中國對同性戀問題尚無共識,中國要全面實現同性婚姻合法化為時尚早。他說,一方面,中國社會在認知上能夠包容同性戀感情,爭議不像想象中那么大;另一方面,同性戀團體不斷通過各種相對激烈的方式,沖擊社會的容忍底線,反而引發不小爭議。未來即使同性婚姻合法化,也會通過更多的公共政策討論,一步步實現。▲(為保護隱私,部分采訪對象為化名)
【環球時報記者 黃晶晶 張逸倩 曲翔宇 丁雨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