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7月23日電(朱書緣)“我們要向全社會發出明確信息:搞好經濟、搞好企業、搞好國有企業。”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吉林長春考察調研國企時談到。國有企業是國之重器,改革成敗關乎經濟全局、民眾利益,一直以來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什么,路徑何在,改革成敗的標準又在何處?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習近平多次就國有企業改革“發聲”,不僅糾正了當前社會對于國企改革的一些錯誤認識,更為正確推進國企改革劃定了紅線、指明了方向,確定了標準。
明確國企地位:市場主體地位不動搖
習近平在2014年8月18日召開的中央深改組第四次會議明確指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管理企業,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據支配地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我們黨執政和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須搞好。”
7月,習近平在吉林調研時強調,“國有企業是推進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堅持國有企業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動搖,堅持把國有企業搞好、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不動搖。”7月17日,習近平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再次明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企業治理模式和經營機制,真正確立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增強企業內在活力、市場競爭力、發展引領力。
指明改革方向:遵循市場經濟規律
習近平在吉林考察指出,對國有企業要有制度自信。“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要沿著符合國情的道路去改,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也要避免市場的盲目性,推動國有企業不斷提高效益和效率,提高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游刃有余”。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認為,這為我國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對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國企改革思路已經非常明確了,特別是目前的情況下,發展實體經濟是下半年國內經濟發展重頭戲,而國企又是實體經濟重要載體,中國將不失時機地揭開全面深化國企改革向縱深發展的大幕。隨著方案的出臺,國企改革的目標、步驟、方向、重點都將明朗化,國企改革將進一步加速。
提出改革路徑:加強黨的領導 創新驅動發展
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2015年7月5日中央深改小組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干意見》,強調確保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得到體現和加強。要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建立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和市場競爭需要的選人用人機制。而《關于加強和改進企業國有資產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意見》,也對國企改革提出了更為明確的嚴格要求和規范。專家表示,兩份文件獲審議通過,為下一步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做出保障性安排,將有利于保障國企國資改革順利推進。
習近平在企業考察時還指出,創新是企業的動力之源,質量是企業的立身之本,管理是企業的生存之基,必須抓好創新、質量、管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掌握主動。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推動發展的著力點更多放在創新上,發揮創新對拉動發展的乘數效應。專家表示,要想讓盡可能多的國企“芝麻開花節節高”,就要敢打市場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創新牌,讓國有企業的創新動力、創新活力、創新實力競相迸發出來。
確定價值判斷:“三個有利于”
日前,對于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習近平提出三個“有利于”,即“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要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習近平就國企改革提出的這一重要論斷,為國企改革確立了價值判斷標準,具有鮮明的改革指向性和現實針對性,引起高度關注。
《人民日報》日前刊文指出,在國企改革從若干子方案全面深化至頂層總體設計的關鍵時刻,這“三個有利于”撥清了迷霧、校準了方位,更從戰略高度回答了“為誰而改”——國有企業,是推進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應當說,這一重大判斷內涵豐富,價值深遠,是未來推進國企改革、做大做強做優國企的根本指導。分析認為,“三個有利于”使改革者既有方向可依,又有路徑可循,同時還能在發現問題后及時對照解決問題。深刻把握了“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國企改革就不會出大問題,反而更有靈活性和自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