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黨史·特別關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
作者:山西大學近代中國研究所 岳謙厚 韓晉成
太行山是八路軍堅持抗戰的堅強堡壘,太行山區是中國共產黨在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區域。太行山書寫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為中國抗日戰爭和革命走向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民族救星共產黨,國家干城八路軍”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后,中國共產黨人恪守承諾,八路軍主力相繼東渡黃河進入山西抗日前線,積極配合國民黨軍隊抵抗日軍強大的正面攻勢。11月8日,太原失守,在華北戰場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抵抗基本結束,逐步進入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等抗日武裝為主體的敵后游擊戰時期。到1938年3月,山西主要地區淪于敵手,日軍占領了山西境內大中城市及鐵路和公路干線,廣大農村地區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呂梁山、太行山等山脈為依托開辟了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三大敵后抗日根據地,展開全面的游擊戰爭,并與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抵抗遙相呼應,互為依存,共同支撐了華北持久抗戰和全中國持久抗戰大局。
抗戰時期,各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高度關注人民群眾利益、密切關心民眾生存和發展。1941年至1943年日軍數次大規模入侵太行山腹地,許多村莊被摧毀,大量牲畜、糧食被搶被燒,不少百姓慘遭殺戮。日軍被逐出太行山后,邊區政府立即領導人民重建家園。在根據地政權建設上,中國共產黨以人民利益為先,所有服務于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均實行低額津貼制,行政人員生活費和津貼比雇農工資還低。1943年7月,中共太行分局書記鄧小平在《解放日報》發表《太行區的經濟建設》一文,專門強調根據地經濟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貧的變富,富的更富”的富民思想。9月,在晉冀魯豫邊區生產動員大會上,鄧小平又闡述了開展大生產的意義,即“部隊只有槍而沒有飯吃是不能打仗的。如果我們不幫助群眾搞生產,人民傾家蕩產,不能進行再生產,人民就會反對我們,我們就會弄到既無飯吃又無群眾的地步。”太行區根據會議精神提出每人開荒兩畝的任務,并在勞動力組織和生產制度上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調動部隊和機關人員生產積極性的措施。據統計,1944年僅太行軍區開荒就達120042畝,所產雜糧、土豆、蔬菜及手工業和商業收入折合小米9709276斤,部隊辦公和雜支費等全部自給。
在激烈的戰爭狀態下,中共和邊區政府還積極推進有利于群眾的社會改革,邊區政府將改善民生、珍惜民力與愛護民力作為政策制定的立足點,各項政策均以戰爭需要和根據地自身特點為依據,因應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和權利要求。針對根據地農民負擔過重、民眾生活貧苦及商品經濟落后的實際,邊區政府領導人民開展合理減輕負擔、實行減租減息、厲行節約、整理村財政、肅清貪污浪費、發展集市貿易等工作,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建設根據地的積極性。1942年到1943年冀西、豫北、晉東南先后遇到持續旱災,疾病蔓延,耕畜倒斃,人口減員,日偽軍的瘋狂搶掠更是雪上加霜。在此形勢下,邊區政府從人民群眾利益出發,提出“不餓死一個人”的口號,領導群眾同天災人禍進行頑強斗爭。通過減免災區負擔、安置災民移墾、開展社會救濟等工作,使根據地人民度過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同時,各根據地抗日政權又號召群眾大力開展生產度荒,千方百計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在戰勝自然災害過程中,邊區政府為群眾辦了許多實事。如1942年太行區減免受災嚴重的六專區公糧675萬斤,1943年又減少232萬斤。1942年10月至1943年6月,撥款235萬元、小米20萬斤,組織災民開渠修壩,在漳河兩岸修筑了固新、清泉等大堤十幾條,開辟灘地萬余畝,開通22里長的黎城漳北大渠、26里長的涉縣漳南大渠,增加水田6783畝。此外,太行區黨政軍民各部門普遍開展節約運動,部隊每人每天節約小米2兩,地方干部節約4兩,將省下的糧食全部救濟災民。
“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
“兵民是勝利之本”,根據地人民的人力支持是抗戰勝利的基本保證。日軍對太行山根據地先后進行“三路圍攻”“八路圍攻”“九路圍攻”,實施“囚籠政策”“蠶食政策”“三光政策”,發動“百萬大戰”“鐵壁合圍”等數以百次的掃蕩或報復進攻,面對日軍瘋狂進攻和殘酷殺戮,“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成千上萬群眾加入抗日隊伍。太行山上的人民群眾將多年不用的長矛、大刀、土槍、土炮找出來武裝自己,組織自衛隊,打擊日軍,并踴躍從事諸如站崗、放哨、送信、帶路、運輸等抗戰勤務。各地群眾在山頭之間、村莊之間設置諸如消息樹和雞毛信等聯絡信號,以使我方指揮機關及時了解敵人動向。各地普遍建立農救會、工救會、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等抗日群眾團體,形成“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抗戰熱潮。
民兵組織是根據地群眾在人力方面最重要的支持之一。太行根據地民兵平時生產,戰時打仗,以奪取敵人武器武裝自己。各村群眾在民兵保衛與掩護下,能夠有計劃地轉移,能夠在戰爭中堅持生產,而正規軍隊有了民兵配合則進一步擴大了戰斗的群眾基礎。太行區民兵為太行抗日根據地創建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1937年9月在八路軍創建太行根據地時,太行民兵率先參加了著名的神頭嶺、響堂鋪伏擊戰和粉碎日軍“九路圍攻”等戰役。在與日軍進行掃蕩與反掃蕩、蠶食與反蠶食斗爭中,太行民兵全力以赴,他們在敵腹心區攻據點、斷公路、割電線、炸橋梁、襲運輸,斷敵給養,捕捉敵特漢奸,摧毀敵維持會,開展“雙減”運動,囤積抗日公糧,與敵人進行了頑強斗爭,以無私奉獻保衛了根據地。在八年抗戰中,太行民兵利用當地地形地貌創造出諸如伏擊戰、圍困戰、窯洞戰、麻雀戰、地雷戰等種種奇異戰法,使日軍屢屢受挫。
八年抗戰中,太行區先后有117573人參加八路軍。當時僅14萬人口的武鄉就有9萬人參加工、農、青、婦和兒童團等群眾抗日團體,有1.4萬名青壯年參加八路軍等抗日部隊。在人民群眾支援下,八路軍一二九師由進入太行山時的9000余人發展到1945年9月的近30萬人。
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在財力物力上的支持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障。太行根據地群眾在自身財力物力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源源不斷地供應抗戰所需的大量糧食、被服和軍需物資,承擔了龐大的戰爭費用和繁重的戰勤服務。他們組織擔架隊、運輸隊、警戒隊,運送物資、救護傷員、打掃戰場、維持治安,使軍需供應和戰勤服務得到充分保障。百團大戰期間,晉中地區廣大群眾積極儲備干糧熟食、破路工具,支援過往部隊靠牲口馱甚至肩挑人扛送往前方。據統計,僅戰役第一、二階段晉中地區就出動民兵2萬人,動員群眾7萬余人,征調牲口4500頭,供應軍糧1.4萬石、電線桿1800根、柴草100余萬斤、軍鞋3萬雙、蔬菜2萬斤、羊1000多只。
“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巍巍太行山,滔滔漳河水?!睉馉幤陂g,無論太行山上抑或漳河岸邊,廣大人民積極參軍參戰,大力發展生產,使整個太行山區變成八路軍堅持華北抗戰的“兵站基地”。同時,太行人民亦因日軍大規模進攻和報復性掃蕩付出了慘重代價。
(一)人力損失。由于日軍瘋狂掃蕩,許多太行人民喪失了基本生存條件,或被迫背井離鄉加入難民大潮,或因生活拮據病餓而死,導致大量人口消耗。據統計,黎城等25縣有103949人死亡,67215人下落不明,294472人淪為難民,40502人成為鰥寡孤獨,417805人因戰爭摧殘患各種疾病。戰爭中,日軍對無辜平民進行殺戮與摧殘,制造了一系列駭人聽聞的慘案。據統計,太行太岳區慘遭日軍殺害25.6萬人,被拷打163.6萬人,致殘9.26萬人。日軍還為供其所需大肆掠奪根據地人口,其中太行區被擄壯丁48.8萬人,太岳區被擄9.3萬人。
(二)物資損失。日軍為鞏固占領區內的殖民統治,修筑了無數軍事設施,這些設施不僅占用大量良田沃土,且又因大面積土地被分割破壞或荒蕪,農業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人民失去衣食之源。據統計,上黨區日軍修筑軍事設施占地113889.6畝,估計產糧1979032.41石,其余土地因戰爭影響畝均減產0.31石,每年減收糧食222050509.6石;日軍一方面大量占用或毀壞土地使糧食生產受損;另一方面又對糧食進行直接搶掠。據統計,八年間日軍在太行區燒搶糧食12056100石,征派49387962石;在上黨區燒搶280801808.7斤,征派381048478.6斤。日軍每次掃蕩必大肆掠殺牲畜。據統計,八年間太行區損失牲畜279774頭,上黨區損失147750頭。焚燒和毀壞民房亦是日軍報復根據地人民的主要手段。1939年,日軍發動“九路圍攻”,遼武公路沿線民房被燒毀者十之八九。據美國人白修德等人描述:“日本人剛過去,他們在鄉下留下了到處焦黑的破壞痕跡,有時騎馬走過許多燒光了的鄉村,走了一整天,只見一堆堆的廢墟”。根據地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前仆后繼、勇往直前,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為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者和贏得戰爭勝利建立了不朽功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