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田口國博1965年畢業于北京鋼鐵學院時的畢業文憑。本報記者 劉軍國攝 “養母對我的恩情永生難忘”(見證·感恩) ——日本侵華戰爭遺孤二田口講述中國母親的故事 開欄的話 70年前,中國人民贏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飽受戰爭創傷的中國人民沒有把仇恨轉向日本人民,以博大胸懷收留并養育了數以千計被遺棄在中國的日本遺孤。日本侵華戰爭遺孤的故事不僅是日本法西斯侵略歷史活生生的見證,也包含著中國人民寬容、善良和大愛換來的感恩之心。 1989年7月,陳先國帶著妻子與一雙兒女從沈陽來到東京,從此改名為二田口國博。 他是一名出生在中國的日本人,他的祖國是日本,故鄉是中國。上世紀30年代初,二田口的父母作為滿蒙開拓團成員來到中國東北地區。父親供職于開拓團的郵局,母親通過制作和服補貼家用。 1939年,二田口出生在中國東北地區。二戰后期,隨著日本節節敗退,二田口的父親被迫參軍,在日本投降前夕戰死。 當時有大量開拓團的成員要回日本,但由于輪船數量有限,大多數日本人不得不暫時等待。二田口與母親、妹妹一起住在一個小學里,條件極為簡陋,沒有床鋪可以睡覺,就睡在冰冷的地上。進入冬季之后,缺衣少食,妹妹和母親先后被餓死和凍死,7歲的二田口成了孤兒。看到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死去,二田口當時已經徹底絕望了,認為自己不久之后也將死去。 然而,令二田口沒有想到的是,母親去世沒多久,一位中國女性收養了自己。長期饑寒交迫的逃難生活使得二田口的身體非常虛弱。二田口說,養母為了讓自己盡快恢復身體,想方設法費盡周折、不惜用很高的價錢買來大米,熬成粥喂他。當時,大米被認為在所有主食中營養最為豐富,因此在戰爭期間,只有日本人才可以吃大米,中國人不許吃、也不許種大米。 由于長期處于饑餓狀態,養母擔心自己一下子吃太多,反而會更糟糕,每次對二田口的食量進行限制。就這樣休養了好幾個月,隨著二田口的身體慢慢恢復正常,養母才給二田口增加了食量。二田口說,雖然家里并不富裕,但養母總會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給他吃。 “如果當時沒有養母及時收養我,就不會有今天的采訪了。養母對我有救命之恩和養育之恩。養母對我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永生難忘”。 |
相關閱讀:
- [ 07-15]李源潮會見日本侵華戰爭遺孤代表團
- [ 12-14]日本士兵1937年攝影再現日軍侵華戰爭過程
- [ 07-07]日本侵華戰爭:930余城市被占 中國軍民傷亡超3500萬
- [ 07-14]日本二戰老兵回憶侵華戰爭經歷 吁放棄修憲(圖)
- [ 01-09]中國邀請日皇太子訪華 日民間擔心要求就侵華戰爭表態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