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蔣 豐 環球時報記者 谷棣】條件惡劣、收入縮水、心理落差大、學不到東西……在日各國研修生的不滿情緒這幾年明顯增加。作為赴日研修生的最大群體,中國研修生正以每年大約減少1萬人的速度,與昔日“可以淘金卻要吃很多苦”的日本漸行漸遠。據日本媒體7月29日報道,“排在中國之后”的越南研修生,也有九成人因為“失去自由”而后悔。10年前,日本政府曾反思過背離初衷的“使完就扔掉”的研修生制度,現在,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日本又到了必須改革這項制度的時刻,再不改,日本建筑、制造、縫制、護理等行業的勞動力不足問題將變得更為嚴重。 中國赴日研修生減少1/3 日本法務省今年4月底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日中國大陸地區人數約65.5萬(不包括赴日游客)。其中在日教授1751人,投資經營者6394人,在日企業職員61040人,中國留學生105557人,研修生105382人,其他為赴日人員的家屬等。這意味著,研修生這一特殊群體是中國提供給日本勞動市場的主力軍。日本法務省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日本共有外國研修生16.2萬人。2008年在日中國研修生約為15.1萬人,6年后減少約5萬人。盡管中國研修生總人數少了近1/3,但依然占赴日研修生總數的64.98%。與此同時,越南研修生人數6年間增長2.5倍,達到3.4萬人。排在中越之后的是菲律賓和印尼,赴日研修生均超過1萬人。 有意思的是,日本《產經新聞》29日報道說,日本龍谷大學的越南留學生阮友奎通過電子郵件方式向100名在日越南研修生發出調查問卷,調查結果刊登在該校刊物上。結果顯示,約九成越南人感到后悔,因為到日本后只能被迫從事低收入工作,“失去自由,與來之前的想象反差巨大”。在100名受訪的越南研修生中,有38人配合調查,但也有人因害怕雇主報復不愿回答。97%的受訪者稱,赴日前認為“日本非常好”或“挺好”,但赴日后只有58%的人認為日本還不錯,認為日本不好的人增至37%。 為何赴日中國研修生短短幾年少了約5萬人?為何越南研修生也滿腹抱怨?盡管日本政府采取大幅放寬簽證、加強維權等各種措施,但依然無法吸引更多中國研修生赴日,相反,中國研修生繼續流失趨勢明顯。勞動生活條件差、收入水平過低、學不到真東西、制度設計模糊不清,或許都是其中的深層次原因。 在日本長野縣北信地區的一家塑料加工廠,《環球時報》記者看到,該廠6名中國研修生擠在一間漏風且無暖氣的舊平房里生活。據來自山東的28歲研修生楊某講,他們一個月工作時間經常達341小時,其中181個小時為加班,而工廠僅支付時薪550日元(1元人民幣約合20日元)的加班費,遠低于長野縣最低工資標準728日元。來自四川的25歲研修生鐘某抱怨,不僅工資低,住的還差,有時被子里鉆老鼠。這樣的生活條件讓他們萌生去意。 讓外國來的研修生到日本吃苦并不是這項制度的本意。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創立的研修生項目主要是讓外國的勞動者到日本學習技術,有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和新技術的考慮,后來隨著日本老齡化問題嚴重,逐漸成為補充日本勞動力不足的變通方式。1993年,日本新增設技能實習生制度,并將實習生的在日居留期限延長到3年。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國內赴日做研修生的大多二三十歲,學歷不高,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工種,沒有什么高新技術,男性多是“壯工”,到造船、鑄造、機械等工廠里干活;女性多是縫制服裝,基本都是日本的中小企業。在福島,有的服裝縫制企業組合一年能要近兩百個研修生,但“3·11”大地震后,很多工廠都停了,所以赴日研修生基本為零。 國內向日派遣研修生的單位既有國企也有民企。一名從事派遣研修生工作近20年的民營企業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研修生主要招自江蘇、浙江、山東、河南、四川、貴州等省份,國內一些地方的政策是鼓勵去,“可以解決就業,還可以創匯”。過去,日本農業領域和加工企業勞動力缺乏,而我國農村又有大量剩余人口,因此,研修生制度本身是“雙贏”制度,雙方之間有較強的互補性。這名民企人士說:“相對貧困的河南新縣派出的研修生比較多,早些年那些人回國時帶回錢,然后蓋房子,聽說當地物價都跟著上漲。” |
相關閱讀:
- [ 11-04]日本岐阜縣外國研修生失蹤者激增 中國人占多數
- [ 10-13]研修生之死與日本“奴工”制度反思
- [ 09-01]日本香川縣高瀨茶葉協會首次接納中國研修生
- [ 05-14]中國女研修生歸國前表演日本舞蹈惜別當地民眾
- [ 05-14]中國研修生海嘯獲救被寫成小說 真實故事感動日本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