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是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 像韓國電視臺這樣關注少林寺的世界媒體不勝枚舉。《西班牙》等國媒體前幾年也轉載過有關少林寺方丈有私生子之類的傳聞。但平時,有關少林文化和少林在海外影響的報道也很多。少林寺被海外輿論持續關注,離不開與少林寺有各種聯系的分支機構。“練功夫擺脫日常生活煩憂。”奧地利《標準報》7月9日以此為題,報道離維也納一家難民中心不遠的“奧地利少林寺”。文章說,幾個星期前,少林寺為難民提供功夫課程,講解佛教理念。訓練開始時,難民都會相互說“阿彌陀佛”,即使天氣酷熱,他們也練得很努力,因為這些課程讓他們找到生活中的“一些平衡”。 德國少林寺坐落于柏林聯邦大道215號。這座古香古色的中式建筑中,《環球時報》特約記者看到供奉的觀音菩薩像、中國書畫,還有身著練功服的洋弟子和中國武僧。來自德國下薩克森州的斯溫學過12年功夫,他對記者表示,這座少林寺本世紀初剛成立時,德國出現了一股少林文化熱,現在這股熱沒過去那么強了,“少林秀”也少了。不過,在他和其他歐洲習武者眼中,少林寺很純粹,就是一個傳播中國武術和佛教文化的地方。 德國少林寺據稱是少林寺在海外的最大“分號”,成立14年來也經歷了一番風雨。一開始該寺設有少林功夫、禪學和中國醫學,但“少林寺中國醫學中心”因拿不到德國有關部門發的中醫工作許可而關門。2005年,因經營理念差異,德國方面突然撤資。德國投資者希望寺院能廣收門徒增加收入,而少林寺方面的初衷是弘揚中華文化,傳播中國武術。德國少林寺的招牌2004年曾改成“少林文化中心”,不過記者看到目前其網頁上又改回“少林寺”。德國少林寺的住持曾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表示,該寺不接受國內少林寺的資助,日常經營收支相抵,收入途徑就是通過設立德國少林寺公益有限公司,教授德國人學佛法、功夫。 少林寺的對外交往還加深了中國佛教與國際宗教界的交流。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很多緬甸人只看過劉德華主演的電影《新少林寺》,而且認為和尚不應打打殺殺,因為信小乘佛教的緬甸僧人沒有練武的習俗。但這不影響緬甸宗教界與少林寺的交流。去年6月,緬甸宗教部代表團參訪少林寺,并與釋永信法師友好交談。2013年9月,俄羅斯東正教大牧首基里爾在會見隨同中國宗教代表團來莫斯科參加“紅場鐘樓”文化節的釋永信時,連聲稱贊“東方武術大師有特有的智慧與情操”。去年10月,少林文化代表團一行70人到英國出席“第三屆(歐洲)少林文化節”,與英國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等不同宗教和派別的人士多次交流,共同傳揚世界和平的理念。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大主教說,“希望這樣的交流方式能在全球復制”。 在釋永信看來,“少林寺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少林文化是東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亮點,一張名片”。他認為,這種文化體驗性比較強,可以植入人們的生活,幫助人們追求健康和幸福,甚至不需要語言(交流),就能從少林文化中受益。”釋永信說:“少林文化作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可體驗的文化,不受宗教、政治、國家的影響和限制,可以出去交流、互動,交到很多朋友。”據了解,現在少林寺與上百個國家和地區有交流和互動。到少林寺學習、體驗的境外弟子每年在2000人左右。 美國作家賈斯汀·伯格曼2013年6月曾以“功夫和軟實力:中國政府為何不能利用頗為流行的傳統武術”為題撰文稱,有著1500年歷史的少林寺直到近年來才借助武打影片和大眾旅游引起全球關注,少林寺也不再為保護其修行方式而大門緊閉。如今,在全世界已有40多家少林文化中心,為各個年齡段的人提供武術和禪修課堂。在某些方面,這些機構與孔子學院發揮著同樣的作用——通過文化和語言弘揚中國的軟實力,而且宣揚精神健康的少林文化中心越來越受歡迎。但伯格曼也提到:“盡管如此,有人還是擔心少林寺變得過于商業化,并與其核心價值漸行漸遠。” “少林方丈不應身兼兩職” 少林寺的“商業化”是西方媒體最關注的話題。英國《每日電訊報》7月28日報道稱,少林寺已轉化為一個重要的功夫“品牌”,但其“具有侵略性”的商業化卻有悖于佛教根基。文章說,許多中國人認為,作為一名“虔誠”的僧人,釋永信的生活方式過于奢華。印度報業托拉斯稱,作為中國最早擁有MBA(工商學管理碩士)學位的和尚之一,釋永信被媒體稱為“CEO和尚”,由于使少林寺“過度”商業化并向全球擴張,他總是處于爭議中。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7月29日報道稱,從釋永信在1999年成為方丈以來,爭議就從未遠離過他。在人們看來,熟諳政治且對媒體友好的釋永信經常手持iPhone手機周游世界,忙著與英國女王、蘋果公司CEO等政要名流交談。文章說,釋永信最受外界詬病的是一味宣揚少林品牌,并將其轉化為一項龐大的商業。在今年初回應有關少林寺斥資在澳大利亞建分寺的質疑時,釋永信曾對中國媒體表示:“中國人可以引進迪斯尼,為什么國外就不能引進少林寺?文化走出去是件很體面的事。” 對于外界有關少林寺過度商業化的議論,少林寺有不同的看法。釋永信認為,雖然少林寺的知名度很大,但少林寺的收入、占地面積、建筑面積在全國(宗教場所中)排不到前一百名。少林寺占地面積是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因公共空間占去大半,僧人真正生活的空間很小。少林寺每年接待300多萬香客、游客,有十多萬來自境外。釋永信希望,少林寺的財產歸為國有,這樣都更有利于保護,有利于傳承。釋永信說:“寺產歸國家所有,僧人負責管理和使用,我認為這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非常有利的。” 德國柏林中國問題專家夫羅里揚·盧佩告訴《環球時報》,“所謂的少林寺過度商業化有些被夸大。實際上,少林寺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有商業項目,作為經濟品牌,并不意味著會破壞習武和修禪的根本。”盧佩說,實際上,西方的許多教堂也在辦實體,比如房地產、出版社、學校等。不過,少林寺的一些商業行為應該有獨立的CEO來經營,而不是由方丈出面。盧佩說:“少林寺的方丈是精神領袖,如果身兼兩職,那么他就很難再在精神領域扮演純粹的角色。” 盧佩給摸索著走出去的少林寺提出幾點建議,也為中國的這張名片對外傳播提供幾個選擇:一是打“少林文化中心”牌,綜合性推廣功夫、佛教、中醫等;二是打“少林文化+商業投資”的牌,但這條路會有風險;三是突出“少林功夫牌”,這條路最好走,只突出其體育性,讓中國武術走向世界。 【環球時報駐外特派特約記者 李秉新 萬宇 青木 丁雨晴 柳直 云飛】 |
相關閱讀:
- [ 07-31]少林寺釋永信事件登封官方首發聲明
- [ 07-31]少林寺回應30名弟子“護法” 稱系個人行為
- [ 07-30]海內外近百少林弟子發聲挺少林寺方丈釋永信
- [ 07-29]少林寺武僧釋延君談釋永信被舉報:望有關部門干預
- [ 07-29]釋永信被舉報少林寺還是“凈地”嗎?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