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件作品被撤銷中國新聞獎參評資格背后
2015-08-03 21:44:34??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王海云 王海云 |
分享到:
|
嚴謹公正評出好作品才能增強凝聚力 “這段話一‘逗’到底,句子沒有分層。” “‘攻堅破難’是生造詞語,應為‘攻堅克難’。” “網頁專題首頁有數處標題漏字。” “在新首鋼現場的廣播節目,沒有現場音響,很讓人懷疑。” “剛剛還在下雪,現在畫面怎么綠油油的了?” “片中沒有對年僅2歲身患耳疾的小男孩進行隱私保護。” …………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這些審核委員是何等“吹毛求疵”! 從事新聞工作30年的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高級編輯劉小崢坦言自己深受鼓舞,他頗為激動地對記者說:“作為一個普通編輯記者,以前覺得中國新聞獎高居廟堂之上。現在,中國記協邀請了一些不擔任行政職務的編輯記者參加審核,這就是走群眾路線,是對全國新聞工作者的莫大鼓舞。我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不能有絲毫馬虎。” 審核委員會主任、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唐緒軍表示:“審核委員會的定位非常明確,就是替定評委員們閱讀作品,對每一件作品的決斷都要非常慎重,撤銷意見要能‘打中要害’。” 正是出于對參評作品、推薦報送單位、作者本人負責的公心,委員們全情投入到審核工作中。 7月15日晚的例行組長會上,一份圖表分析報告引發了委員們的熱烈討論。 原來,為了確定某電視直播作品是否符合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中“采用音像資料時長不超過整個作品時長的1/3”的要求,中國人民大學廣播電視系主任高貴武等第10組的三位委員,詳細統計了該作品中新聞核心現場、外圍現場以及演播室口播、訪談、預錄資料等各類信源的時長與占比,并用柱狀圖、餅狀圖做了形象直觀的定量分析。 120分鐘的作品,一秒一秒甚至一幀一幀地精確統計,委員們忙完已是凌晨1點。 “審核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倒逼新聞作品質量的提高。”連續兩年參加審核的光明日報新聞研究部主任馬興宇表示,“評獎也不是目的,最終目的還是用好作品增強新聞界的凝聚力。” 任重道遠嚴與實的好作風必須保持 一支紅筆,一本《現代漢語詞典》,一份《標點符號用法》和一份《出版物上數字用法》……擺在山西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張敬民桌上的這幾樣東西,是每個審核小組的“標配”。張敬民形象地把自己比喻為“排雷兵”。 不少委員對記者表示他們感到壓力很大,因為中國記協領導向他們交代得很清楚,審核委員會的責任“絕不只是挑幾個錯別字而已”,除了文字性差錯,更重要的是要審核作品在導向、社會影響和新聞事實、新聞表達方面存在的問題。 13個審核小組,每組均由來自教研機構、中央新聞單位和地方新聞單位的委員組成。 “這樣的組合給業界和學界提供了一個充分交流的平臺。”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文然高度認可這種審核模式。他認為,審核的過程,既是查找差錯的過程,也是業界學界坐在一起研討新聞工作的過程。 隱性采訪的合理性、模式化的表達方式、釣魚采訪的合法性、網絡作品過度依賴技術、自薦作品的審核流程、主流媒體是否存在過度策劃的問題……幾天的采訪中,記者經常聽到委員們就某一專業問題展開熱烈討論,并對完善評獎機制提出意見建議。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石義彬表示,中國新聞獎的審核過程實際上就是一部活的新聞教材,每年每位審核委員都是一粒“珍貴的種子”,他們本身就會努力推動這些生動案例進高校、進媒體,這將對促進青年新聞工作者打牢專業基礎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近年來,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改革和創新的措施得力、效果顯著,受到全國新聞界的廣泛關注與普遍肯定。為了使評獎更加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中國記協目前正委托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發量化打分評價系統。這次審核工作會期間,不少審核委員一邊忙著各組的審核,一邊抽空接受了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新聞獎項量化打分評價系統課題組成員的深度訪談,就評價系統的開發使用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建議。 對于每年不斷推出改革創新措施,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說:“中國新聞獎的改革一直在路上,以發掘真相、追求真理為使命的新聞界,只有自身風清氣正,才能擔負起引領社會風尚、推動文明進步的職責。我們要團結、動員全國新聞界共同努力,讓中國新聞獎成為在國際上更加具有品牌美譽度和權威性、公信力的獎項!” 一評論 在變革的時代守護新聞職業底線繼2014年中國新聞獎大刀闊斧地改革后,今年7月13日至18日,中國記協第二次組織審核委員會對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進行審核,再次展現了新聞獎評獎改革的力度。 中國新聞獎創辦于1990年,20多年來,它記錄了中國社會發展改革的進程,見證了優秀新聞人的足跡,包容了新聞作品形態多元化的演變。在與中國媒體改革、轉型的同行中,中國新聞獎在中國新聞界行業標準、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建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新聞傳媒的發展波瀾壯闊,中國新聞獎則剖石見玉、淘沙見金,努力將那些反映時代發展進步的作品挑選出來,留給新聞實踐者、新聞教育者與學習者,也留給新聞史。 近十年來,傳播格局和傳媒形態正在發生巨變。作為新聞作品的評價者、行業標準的塑造者,中國新聞獎的評選也面對著嚴峻的挑戰和犀利的質疑。近年來,中國記協積極改進創新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獎工作,拓寬獎項評選范圍,細化評獎流程,增設審核環節,用一字一句的較真、動真碰硬的態度,嚴把參評作品的價值內涵、業務標準和語言規范之關。這是對質疑的回應,也是中國新聞界的最高獎在媒體變革時代對自身權威的塑造,更是對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維護。 一處未加核實的引用,一個不合邏輯的數據,一處夸大的敘述,一個有語病的句子,幾個常見的錯別字,都會將一篇作品擋在新聞獎的殿堂之外。對職業化和專業化的較真,也曾引起“是否吹毛求疵”的質疑,但正是這種較真,倒逼新聞行業以制度規范新聞采編流程,嚴把發稿環節,承擔媒體的社會責任;正是這種較真,明確新聞從業者的職業規范和職業操守,守護新聞工作者代代傳承的務實求真精神;正是這種較真,提醒新聞從業者堅守職業理想和職業精神,回歸并繼承黨的新聞工作優良傳統。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新聞從業者必須堅持新聞的真實性,以高度負責的態度記錄真實的中國。 在人人手握麥克風、媒體定義已經變得模糊的時代,新聞生產追求更快更高效,疏漏和瑕疵也變得更加不易避免,這是媒體轉型中的伴生問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新聞獎評選堅持對新聞作品差錯的零容忍,是對疏漏和瑕疵的矯正,更是為轉型期的媒體提供價值指引——新聞媒體的公信力、權威性不能因媒體的變革而散佚;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不能因媒體的生存壓力而丟失。 嚴字當頭,實字當先。中國記協對有差錯的作品并非一撤了之,而是要退回原單位,讓新聞單位和作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同時,還要編寫核查工作報告和案例集,公開發布,向新聞界通報各類差錯情況。通過審核,提高對新聞業務標準的認識,提升新聞隊伍素質;通過審核,呵護新聞行業“嚴”與“實”的生命線,打牢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兩個根基。 在變革的時代更應守護嚴肅新聞采寫,因為,我們的新聞最終要留給歷史。 |
相關閱讀:
- [ 08-02]為中國新聞獎的權威性把好關——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審核工作會側記
- [ 06-04]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攝影參評作品
- [ 05-27]10件作品將角逐“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優勢何在?
- [ 05-23]為何這7件作品被撤銷參加中國新聞獎定評資格
- [ 05-14]關于我省擬報送參評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新聞作品的公示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