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評價抗戰勝利:開啟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新征程
2015-08-04 15:09:18?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責任編輯:陳瑋 趙舒文 |
分享到:
|
對抗戰研究提出要求: 要堅持用唯物史觀,加強國家層面的統籌協調 “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地位和歷史意義相比,同這場戰爭對中華民族和世界的影響相比,我們的抗戰研究還遠遠不夠,要繼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習近平在講話中,著重強調要加強對抗戰的歷史研究。如何進行研究,習近平也給出了答案。他指出,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要堅持正確方向、把握正確導向;要從總體上把握局部抗戰和全國性抗戰、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等重大關系;要加強國家層面的統籌協調;要整合全國學術機構和研究隊伍。 “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去年7月,習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曾指出,付出了巨大犧牲的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捍衛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歷史。任何人想要否認、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歷史,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絕不答應。本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再次強調,“我們不僅要研究七七事變后全面抗戰8年的歷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變后14年抗戰的歷史,14年要貫通下來統一研究。要以事實批駁歪曲歷史、否認和美化侵略戰爭的錯誤言論。” “歷史終歸是歷史,要實事求是,對中國共產黨的抗戰要有一個實事求是的定位。”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曾撰文指出,抗戰勝利有許多重要原因,包括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進行以臺兒莊血戰為代表的重大戰役的影響、以張自忠為代表的抗日英杰的抗戰精神和國民黨最終堅持抗戰的立場。但是,中國共產黨的強大存在是個決定性因素。“中流砥柱”一詞,是對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歷史作用的客觀的、形象的定位。中國共產黨深刻分析不斷變化的中國抗戰形勢,正確處理兩國三方關系,對引導中國抗戰勝利起了領航性主導作用。中國共產黨深刻分析不斷變化的國內階級關系,對使抗戰力量最大化,起到了凝聚性主導作用。 做好紀念抗戰勝利宣傳: 推動國際社會正確認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地位 “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闡釋和主題教育活動,使全國各族人民牢記由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歷史,牢記中國人民為維護民族獨立和自由、捍衛祖國主權和尊嚴建立的偉大功勛,牢記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偉大貢獻,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抗戰宣傳的重要意義。他指出,“要推動國際社會正確認識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加強抗戰研究的國際學術交流。要推動海峽兩岸史學界共享史料、共寫史書,共同捍衛民族尊嚴和榮譽。”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曾指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為什么要在今天紀念抗戰勝利?因為在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主流,中國舉行抗戰紀念日,不僅使中國人民銘記歷史,同樣也是在全世界昭告,和平來之不易,不忘歷史,才能更好地珍視現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沈強認為,正是中國在抗戰中的貢獻和精神,使中國在戰后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為戰后國際秩序奠定基礎;也正是因為戰爭的經驗教訓,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主張在國際交往中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至今仍然是中國對外關系的重要準則,在國際上廣受承認和歡迎。((萬鵬) 本文綜合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北京日報等媒體報道) |
相關閱讀:
- [ 08-04]以習近平干部教育思想指導實踐
- [ 08-04]港媒:習近平雷厲風行治軍 鐵拳打軍虎實戰化練兵
- [ 08-04]習近平:推動國家發展,核心價值觀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