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改革邏輯:重用改革促進派 重視人民獲得感
2015-08-06 07:50: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陳瑋 劉寶琴 |
分享到:
|
【解讀】 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速度和質量,應將哪一個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給出的答案是:質量。 梳理歷次會議,“質量”成為習近平屢屢強調的關鍵詞。今年2月27日的深改組第十次會議要求“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此前的第九次會議提出“要重點抓提高改革方案質量”;第七次會議提出“把提高改革方案質量放到重要位置”;第五次會議提出“嚴把改革方案質量關”。 觀察可見,高層對于改革質量的強調,實際上與經濟發展更強調質量的思路是一脈相承的。有評論指出,當改革在深水區快速推進,更要警惕“蘿卜快了不洗泥”,要堅持向質量要效果、要效率,尤其要警惕虛晃一槍、變形走樣。 ——“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 【改革之聲】 “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 “要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發展需要?!?/p> 【解讀】 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牽扯面甚廣,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重視什么思維?習近平多次強調,改革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并且“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 在2014年10月27日的深改組第六次會議上,這也是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決定后召開的第一次深改組會議,習近平在會議上對法治思維進行了詳細闡述。 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時,要同步考慮改革涉及的立法問題,及時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議。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時上升為法律。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要及時修改和廢止。 此后,在深改組第十次會議上,習近平強調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p> 在改革中強調法治,這也說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這兩大戰略是并行不悖的,也是相輔相成的。發揮法治在改革中的推動和引領作用,確保在法治的軌道上推進改革,也是提高改革含金量的必然要求。 ——“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改革之聲】 “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關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要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尊重基層群眾實踐,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務必使改革的思路、決策、措施都能更好滿足群眾訴求,做到改革為了群眾、改革依靠群眾、改革讓群眾受益?!?/p> 【解讀】 改革的效果怎么檢驗?無疑,最關鍵的是要看人民群眾對改革發展成果的切身感受。習近平所強調的“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也正是檢驗改革“含金量”高低的一把重要“標尺”。 觀察可見,“獲得感”也是歷次深改組會議強調的精神。諸如,第九次會議提出“努力使各項改革都能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都能滿足人民群眾愿望和期待”;第四次會議提出,“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力?!?。 而怎樣讓“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呢?關鍵是要讓有金量的改革真正落地。“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對于“落實”,習近平可謂極為重視。 其中,第一次會議提出“凡是議定的事要分頭落實,不折不扣抓出成效”;第二次會議提出“把抓落實作為推進改革工作的重點,真抓實干蹄疾步穩務求實效”;第三次會議提出“落實能否到位,決定藍圖的實現”;第九次會議提出“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根”。 評論指出,再好的改革政策,如果不落地就是空中樓閣,只有動真格,求實效,確保改革落實到位,民眾才能更多享受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紅利。(完) |
相關閱讀:
- [ 08-05]習近平: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 [ 08-05]習近平提“精準扶貧”的內涵和意義是什么
- [ 08-05]習近平促反腐倡廉建章立制 為權力“立規”全面提速
- [ 08-05]習近平的用人觀:治國之要 首在用人
- [ 08-0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把群眾安危冷暖時刻放心上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