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 體現親、誠、惠、容理念
2015-08-10 17:38:31??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學習路上按: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挑戰,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力量,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正在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國際社會越來越多地把目光投向中國、聚焦中國。當代中國將發生什么變化,發展的中國將給世界帶來什么影響,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治國理政的重要論述一直是廣大黨員干部和網友的重點學習材料。為方便網友學習,學習路上特整理推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系列論述摘編。今天推出第十三期,主題是“做好周邊外交工作”,敬請關注。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之十三:做好周邊外交工作 兩千多年的交往歷史證明,只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這是古絲綢之路留給我們的寶貴啟示。 遠親不如近鄰。中國同中亞國家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中國高度重視發展同中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將其視為外交優先方向。 我們要全面加強務實合作,將政治關系優勢、地緣毗鄰優勢、經濟互補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優勢、持續增長優勢,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 為了使我們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 人與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中國愿同東盟國家真誠相待、友好相處,不斷鞏固政治和戰略互信。 中國和東盟國家唇齒相依,肩負著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責任。歷史上,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在掌握民族命運的斗爭中曾經并肩戰斗、風雨同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保持中國—東盟友誼之樹長青,必須夯實雙方關系的社會土壤。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享譽世界的輝煌文明。這里是充滿多樣性的區域,各種文明在相互影響中融合演進,為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促進提供了重要文化基礎。 無論從地理方位、自然環境還是相互關系看,周邊對我國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思考周邊問題、開展周邊外交要有立體、多元、跨越時空的視角。 我國周邊充滿生機活力,有明顯發展優勢和潛力,我國周邊環境總體上是穩定的,睦鄰友好、互利合作是周邊國家對華關系的主流。我們要謀大勢、講戰略、重運籌,把周邊外交工作做得更好。 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 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也是外交工作的生命。做好外交工作,胸中要裝著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國內大局就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國際大局就是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爭取良好外部條件,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共同發展。 |
相關閱讀:
- [ 08-10]習近平:干部要學哪些傳統文化?
- [ 08-10]李永成:習近平兩岸關系思想彰顯戰略領導力
- [ 08-09]習近平特使李源潮出席新加坡建國50周年慶典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