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人文社會交流 夯實中巴合作基礎
2015-08-11 21:42:26? ?來源:光明網-經濟頻道 責任編輯:張海燕 李艷 |
分享到:
|
光明網新疆克拉瑪依8月11日電(記者 沈陽 通訊員 源泉)8月11日下午,中巴經濟走廊(新疆克拉瑪依)論壇“人文社會”分論壇在新疆克拉瑪依市文化館舉行。來自中巴兩國政府、企業、智庫、社會組織、媒體機構等約60位參會代表就中巴兩國人文與社會領域合作事務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人文社會”分論壇是中巴經濟走廊(新疆克拉瑪依)論壇的關鍵。今年是中巴友好交流年,該論壇的舉辦進一步深化了兩國人文與社會發展交流,促進了雙方在人文、社會等各個領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使中巴友好扎根人文、溶入社會,讓兩國人民的心靈更加貼近,深化了兩國以“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為中心的經濟合作和世代友好。 中巴經濟走廊(新疆克拉瑪依)論壇之“人文社會”分論壇現場圖。源泉攝 巴基斯坦紅新月會會長薩義德伊拉希、中國北京大學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唐孟生、巴基斯坦總統辦公室公共安全事務主管納威德伊拉希、中國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國浩律師(上海)事務所主任黃寧寧、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改委經濟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張永明、中國人民日報內參部主編辛本健等共同探討深化中巴人文社會友好交流與合作。 面對“一路一帶”的重大歷史機遇,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合作是重點,民心相通是基礎,要以人文社會交流合作發展為切入點,利用地緣優勢和友好城市平臺,建立起戈壁灘上的民心溝通橋梁與民心文化彩虹,打造中巴社會資源的對接平臺、社會文化的交流平臺、民生項目的服務平臺,全面助力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人文社會環境是建立在合作和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基礎之上,是一個實現互利共贏就需要建立經濟、人文、社會等各個領域公正與公平的交往平臺,中巴經濟走廊就是讓多民族、多種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在長期交往過程中,形成了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共享和平,共同發展的絲路精神。如今,“中巴經濟走廊”正在開通新的絲綢之路。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中巴經濟建設的社會根基,人文與社會交流是中巴全天候友誼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動力。論壇呼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舉辦中巴人文與社會領域交流機制,全面推進教育、衛生、社區、文化、旅游、法律、安全、媒體等領域的交流互鑒,共同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心基礎。 深化人文社會交流,促進民心相通 與會專家認為,從中巴友誼發展的歷史到今天的“一帶一路”建設,我們共同建立了一個又一個新里程碑,尤其是習總書記赴巴基斯坦訪問以來,再度掀起了中巴兩國友好交往的高潮,譜寫了“巴鐵”“中鐵”、好兄弟、好朋友、好伙伴的新的歷史篇章。 巴基斯坦參議員穆沙希德 侯賽因 薩義德(Mushahid Hussain Sayed)在會前多次提到:“中國是我們最親密的朋友和最為信賴的伙伴。我與中國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半個世紀前,我一直致力于中巴兩國人民的友好合作,今天是一個里程碑,讓我們一起來見證。”穆沙希德是中國的老朋友,在他多年的努力下成立了一個致力于推動巴基斯坦和中國民間往來的巴中協會,在共建中巴經濟走廊早期做了大量的有關婦女兒童和文化社會等領域推動民間層面巴中關系發展的合作項目。他希望加強文化交流并增加民生合作項目造福中巴兩國民眾。 巴基斯坦紅新月會會長薩義德 伊拉希(Saeed Elahi)說,人道事務是人文社會的重要方面。他希望通過中巴經濟走廊的合作,學習中方應急救援、應急救護、人道救助、國際合作等領域的成功經驗和模式,讓中巴兩國人民更多地受益。薩義德伊拉希會長建議,由于人道與發展事務日益緊密的聯系,應將人道事務作為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的重要內容,加強國際和地區間交流合作。他期待中國能夠在專業人員培訓、救援裝備援助和減災合作服務等方面對包括巴方在內的提供幫助。 北京大學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唐孟生教授提出,中巴兩國關系始終保持穩定發展,業已成為全方位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具有堅實的民心基礎。中巴兩國攜手打造命運共同體的典范,能夠促進中巴兩國在經濟合作格局中彼此受益,并且受益面將擴展至政治、社會、安全各個方面,帶動人文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取得國家綜合實力的長足發展。 促進人文交流,加強多領域社會合作 張永明所長從經濟、社會領域分析了“中巴經濟走廊”建設背景下中國新疆與巴基斯坦的合作前景與思路。中國新疆與巴基斯坦地理位置相鄰,人文宗教相似,經貿合作不斷深化,友好城市數量繼續增加,中國新疆經濟社會發展巨大的潛力、獨特的區位以及豐富的資源能源優勢,都為雙方進一步加強合作交流打下基礎,前景十分廣闊。 他認為,圍繞“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目標和區域發展訴求,中國新疆與巴基斯坦合作的重要方向不僅僅涵蓋基礎設施合作,能源合作,產業合作,還包括科技、教育、文化、醫療等社會領域合作。 一是科技合作。通過建立聯合實驗室,加強與巴方在油氣勘探、能源化工、建材建筑、節水灌溉、優質棉花生產、可再生能源等技術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依托新疆現有的光伏發電技術,為巴基斯坦光伏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指導。 二是文化教育合作。發揮新疆與巴基斯坦在文化領域相似相通優勢,深化和擴大中巴兩國智庫、學術機構的交流合作,建立兩國智庫、學術機構人才培養制度,加強兩國媒體之間的往來,研究設立中巴影視專項基金。重點推進中國新疆與巴基斯坦在語言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加強語言人才的培養。 三是醫療合作。探索建立中巴醫療衛生領域合作機制,鼓勵自治區的大型醫療機構以及喀什、克州等地醫院建立國際醫療中心,用于接待外籍患者;鼓勵沿邊口岸和各大醫院發展國際醫療,共同開發醫療旅游資源,培育多種醫療旅游產品,推動旅游醫療。 四是合作推進貿易便利化。加強人員往來,簡化簽證手續,雙方實施“三日免簽”政策;加強口岸建設、海關監管合作,提高通關效率和能力;全面降低巴基斯坦農產品、海產品、紡織品等進口關稅;提高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便利化水平。 五是加強反恐合作。中巴兩國穩定的社會環境對中巴經濟走廊建設至關重要。中國新疆可與巴基斯坦通過分享情報和邊境管控的積極合作,保持定期和緊密溝通,共同打擊“三股勢力”,清除恐怖威脅障礙,確保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以及未來的安全運行。此外,還可加強雙方在旅游、商貿、物流、金融、通信等服務業方面的合作。 提供法律制度保障,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黃寧寧主任指出,法律制度建設是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發展的保障。中巴經濟走廊起點在喀什,終點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全長3000公里,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貫通南北絲路關鍵樞紐,是一條包括公路、鐵路、油氣和光纜通道在內的貿易走廊。這意味著在初期將有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又勢必涉及到外資準入、外匯管理、銀團貸款、股權融資、跨境承包、工程建設、材料進口和人員聘用等諸多法律領域,可概括為外商投資法律制度、項目融資法律制度和工程建設法律制度。隨著中巴雙方在走廊沿線開展各類投資項目,創立更多工業園區和自貿區,推動兩國的商品和人員互聯互通,兩國之間的跨境貿易法律制度也勢必成為重中之重。 程曼麗院長在分析中巴經濟走廊輿論環境時提到,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不僅關系到中巴兩國,還涉及相關區域與相關國家,這必然引起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與重視。對此進行分析、研判,有助于我們在進行戰略實踐的過程中做到心中有數,應對裕如。鑒于此,在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過程中,應提倡共商共建,協助巴方進行規范化的項目設計,并與巴方媒體合作互動,善于在中巴經濟走廊及“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有意識地設置議題,引導輿論,形成信息傳播合作。 搭建溝通橋梁,延續中巴民心傳承 經過討論,專家學者認為加強人文社會交流與合作,實現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夯實中巴合作基礎,需要在以下七個方面下足功夫: 第一,在社區與文化藝術交流方面,需要加強社區建設的交流,建立城市社會管理相互學習借鑒機制,支持中巴企業和組織為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殘疾人、婦女等群體提供各種社區公益服務。要積極開展更多的文化交流項目,在兩國定期組織文化宣傳周活動,集中宣傳展示中巴兩國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增進人民之間的了解。 第二,在教育與語言文化交流方面,論壇提議,盡快制定中巴經濟走廊教育培訓戰略規劃。一是以語言溝通、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學科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校管理制度與運行機制建設為重點開展合作辦學,擴大相互間留學生規模。二是鼓勵中國的知名大學,比如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遴選成績優異的學生,并資助他們到中國留學,為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儲備精英。三是引導和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面向巴基斯坦高校、職業學校設立獎學金、助學金,共同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 第三,在人道主義與社會組織交流方面,要加強社會組織間的合作交流,積極推動救災減災、人員培訓、裝備援助、扶貧救助等多領域合作項目的開展,并提議在設立經濟基金和綠化基金的基礎上,可設立社會人文基金、遺產保護基金等,為兩國民心相通提供必要的財力保障。 第四,法律與輿論環境方面,專家們強調法律制度和輿論環境建設是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發展的保障。要加強中巴雙方媒體的合作互動,加大經濟走廊建設的輿論引導,發揮信息傳播和輿論引導的的優勢,及時阻斷化解各種負面輿論影響。 第五,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我們倡議,要面向中巴經濟走廊的所有企業組織、社會組織,甚至是政府組織,建立社會捐贈與社會責任監測、統計、發布與激勵機制,建立社區志愿服務統計、發布、回饋機制,建立社會輿論形象宣傳機制。 第六,在旅游交流方面,要加強旅游合作,共同挖掘中巴經濟走廊旅游資源,擴大旅游規模,互辦旅游推廣周、宣傳月等活動,聯合打造具有“中巴經濟走廊”特色的國際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 第七,在人文交流平臺建設方面,專家一致認為要借助2015年“中巴友好交流年”的契機,不斷擴大兩國智庫、媒體、青年及學術界對口交流,使中巴友好更加深入人心。倡議以友城交流、文化中心、新聞媒體為平臺,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交流活動。一是聯合開展“一帶一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共同開展世界遺產的保護工作。二是進一步促進中巴兩國宗教文化交流,搭建伊斯蘭教、佛教、道教以及儒家文化交流平臺和機構。 同時本次論壇,達成了中國克拉瑪依市與巴基斯坦瓜達爾區教育合作、中國克拉瑪依市與巴基斯坦瓜達爾區醫療合作、中國企業向巴基斯坦捐贈支持MBA課程、中國企業向巴基斯坦捐贈支持白內障手術等人文社會類的合作交流項目,全面開啟了中巴經濟走廊民心相通工程的建設。 |
相關閱讀:
- [ 08-07]中巴舉行自貿區第二階段談判第五次會議 取得積極進展
- [ 08-02]“長鼻子”專用校車要換成中巴?家長擔心安全
- [ 07-27]云南麗江一中巴車墜崖致3死16傷
- [ 07-21]中巴18個能源項目總裝機容量達到1388萬千瓦
- [ 07-21]漳州南靖:中巴車與旅游大巴車相撞 中巴司機被困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