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日內瓦公約》的“上海模式” 很多人都曾聽說“中國辛德勒”約翰·拉貝的名字,但很少人知曉同樣挽救過很多中國人生命、卻一直默默無聞的法國神父饒家駒。 “饒家駒其實是約翰·拉貝的師傅。他首創的戰時保護平民的安全區模式后來被推廣至南京、漢口、廣州、法國、德國等地,并直接促成了戰后《日內瓦公約》的修訂,讓原本只為救助戰爭中軍人的《日內瓦公約》加上了‘拯救平民’的條款。而這也是寫入國際公約的第一個‘上海模式’?!碧K智良說。 阮瑪霞在研究中也發現,“南市安全區”的概念對二戰后制定的《關于戰時保護平民之日內瓦公約》,即日內瓦第四公約,產生了積極影響。公約中有關“中立區”概念“一般背景”的注釋中,專門提到了“南市安全區”在上海設立的案例,以此體現在戰爭中弘揚紅十字精神,為平民提供避難所的具體做法。 “這是一段不應被遺忘的歷史?!碧K智良說,最新搜集到的史料證實,上海在二戰時期是全世界最大的難民城市和拯救難民最出色的城市。這座“慈善之城”不僅接納了3萬猶太難民,而且,由饒家駒創建的“南市安全區”還從日軍槍口下至少拯救并養活了30萬中國難民,這無疑是世界歷史上成功救助難民的經典案例。 為此,蘇智良等專家提出,上海“南市安全區”內的歷史建筑、難民幸存者口述實錄等珍貴遺存應該得到更好保護,“上海猶太難民聚居區”和“南市安全區”宜聯合申報加入世界遺產名目。 這一呼吁也得到了來自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國專家的積極響應。在今年5月上海社科院舉行的國際專題研討會上,與會中外學者認為,兩個難民區的案例很好地體現了上海這座“慈善城市”的堅強品格、國際主義精神和人道光芒。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保存這段歷史記憶,用歷史真相,提醒全世界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饒家駒的一生,致力于戰時平民救助,他的博愛主義、奉獻精神、慈悲情懷的高尚人格,超越了國家、種族、宗教與黨派;他熱愛中國,旅華甚久,以中國為第二故鄉,在華最后的歲月里,‘饒家駒’改名為‘饒家華’?!碧K智良說。 |
相關閱讀:
- [ 08-16]海外首個抗戰紀念館在舊金山中國城開館
- [ 08-16]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全國各地及我駐外使館和華僑華人團體舉行活動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 [ 08-16]閩多個單位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舉行專題講座書展
- [ 08-16]南非舉辦抗戰勝利70周年圖片展 第一夫人出席并觀展
- [ 08-15]抗戰老兵憶70年前:再戰愿奉獻余生,和平來之不易
- [ 08-15]福州舉行三場美術攝影展覽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