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式現場,嘉賓在發言。 中新網北京8月20日電(上官云) 20日下午,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王喜文所著的《中國制造2025解讀》在北京舉辦首發式。王喜文表示,這本書是對《中國制造2025》的理論解讀,難免有疏漏之處,將在以后的時間內不斷完善。 該書出版方、機械工業出版社副社長陳海娟也來到現場,并對《中國制造2025解讀》出版的意義作出闡述。她認為,制造業是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也是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的保障。 “面對新一輪工業革命來襲、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等戰略相繼推出的時代背景,中國也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作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期行動綱領。”主辦方表示,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機械工業出版社推出國內這本全面解讀《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圖書。 據悉,《中國制造2025解讀》一書詳細分析了《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背景、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戰略重點,并就規劃明確的九大任務、十大領域、五大工程和八大政策進行了逐一分析,同時為相關領域的制造業企業從業者描繪了詳細的產業環境與政策藍圖。 針對書中的內容,王喜文發表了“在新工業革命背景下的《中國制造2025》”的主題演講。他首先分析了國際制造業的基本形式,認為在國際制造業競爭加劇、新一輪工業革命醞釀爆發的背景下,我國制造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在機遇與挑戰面前,唯一的選擇是建設制造強國,緊緊抓住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加強統籌規劃,由‘制造’向‘智造’轉型升級,完成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中國制造2025》即由此應運而生。”王喜文解釋道。 在王喜文看來,國內以前不少生產方式均屬于比較簡單的物質生產,而《中國制造2025》將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旨在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已有的信息化、自動化技術結合在一起,把制造系統的各元素聯結起來,形成信息物理系統,實現相互協同、遙相呼應。 “由此,生產方式框從資源驅動轉化為信息驅動,產品制造的過程將體現出智能制造的價值,包括科學編排生產工序、提升生產率等等,還能調整資源使用、采用最節約能耗的方式。”王喜文也表示,新書對《中國制造2025》作出的解讀很可能存在不周全之處,“以后還將加以改進”。 |
相關閱讀:
- [ 08-20]建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 標準化將為“中國制造2025”發力
- [ 08-13]廈門一男子網購瑞士名表 卻發現是“中國制造”
- [ 08-13]網購瑞士名表卻是中國制造 消費者狀告天貓賣家"欺詐"
- [ 08-13]《福建省實施〈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解讀|五大類稅收政策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 [ 08-13]省經信委負責人解讀《福建省實施〈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