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靖國神社》導演李纓接受專訪:希望拯救“歷史病人” 歷史上有兩個天皇,一個穿軍裝,另一個不穿軍裝 環球時報:您怎么看日本的戰爭責任問題? 李纓:在戰爭責任問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日本這樣復雜。德國和意大利二戰后都更換了國歌、國旗和國家領導人,社會體制也有了改變。但日本沒有,國旗、國歌保留下來,昭和天皇也在美國制定的日本憲法中被確立為“日本國的象征”,這就給探究戰爭責任造成麻煩。 我這么說,并不代表我認為日本應該廢除天皇制。天皇制已經經歷漫長的歷史時期,有著它獨特的意義。我認為,歷史上有兩個天皇,一個是穿軍裝的,另一個是不穿軍裝的。不穿軍裝的天皇在京都,這期間的天皇制度沒有問題,天皇沒有權力,只是作為一種權威與象征,體現國家的凝聚力。從明治到1945年,77年的時間,天皇穿上了軍裝,這就產生了問題。 環球時報:不少人擔心日本的《和平憲法》能否保持,日本社會對它怎么看呢? 李纓:日本的和平憲法非常難得,具有獨特的價值。很多日本學者說,它應該成為世界遺產,因為這是世界上唯一一部以放棄戰爭來解決國際紛爭的憲法。試想如果所有國家都這樣,對于我們人類的意義有多大?戰后一代中許多日本人的觀念已經與和平憲法捆綁在一起,和平憲法對于許多人來說是命運共同體的象征,它對現代民主社會、對未來都十分具有啟示性意義。因此日本社會有很大一股力量想要維護和平憲法。 和平憲法和靖國神社具有激烈沖突性。和平憲法維護國民利益,體現現代民主價值觀、國家為民的思想,但靖國神社表明國民應為國家犧牲。兩者截然相反。日本憲法明確規定政教分離,因此政客去參拜是違法的。不過政客又從來沒中斷過參拜,安倍參拜后又被部分民眾告上法庭,所以圍繞在靖國神社周圍的相關問題充滿矛盾。 環球時報:您希望自己做的這些事得到國家支持嗎? 李纓:當然希望。電影是國家文化外交的重要媒介,像我這種在“夾縫中”生存的人,涉及某些國際問題的表達,當然希望有國家作后盾。一個成熟的國家會十分重視民間文化溝通。中國現在進入了網絡和新媒體時代,任何一部電影都可以成為一個契機,構成彼此互動和溝通的交流平臺。我希望能通過國家力量的調配,開通中日溝通的網絡討論平臺,這樣的事情靠民間力量是無法做到的。【環球時報駐日本特派記者劉軍國】 |
相關閱讀:
- [ 08-25]警惕:抹黑歷史意在顛覆信仰!
- [ 08-25]用厚重書單銘記歷史 人民出版社推出系列抗戰重點圖書
- [ 08-25]抗戰勝利70周年|人民日報:讓我們銘記歷史的鏗鏘足音
- [ 08-25]鼓浪嶼商家爭奇斗艷建筑很受傷 掩蓋最珍貴的歷史風貌
- [ 08-25]在歷史感悟中獲得真知灼見
- [ 08-25]想在歷史問題上尋求緩和姿態 推翻東京審判在日本不得人心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