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國神社》《南京!南京!》《1937南京記憶》,這一系列出自中國導演之手的戰爭題材影片從8月15日起在日本最大視頻網站NICONICO上陸續上線,打破日本主流媒體對中國此類影片設立的隱形屏障,讓日本觀眾有機會了解中國對二戰的記憶究竟如何。《靖國神社》導演李纓是促成這次NICONICO上映中國戰爭影片的關鍵人物,《環球時報》記者為此專訪了他。
在日本,不少人指責《靖國神社》是“反日”電影,但它其實是我給日本的一封情書
環球時報:您是如何想到推動一系列中國戰爭影片在日本網站上映的?
李纓:我期待日本人能真正面對“戰爭后遺癥”問題,這個問題其實中國人也有。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與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是十分有意義的一年,但戰爭遺留問題還在影響中日兩國關系的健康發展。中日雙方應該進一步溝通,了解對方對戰爭的記憶、對戰爭的認識,這樣才能找到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我想借影片在日本網站上映期待大家進入“治病”程序。
環球時報:您對您拍攝的《靖國神社》有什么期待?
李纓:《靖國神社》也是呈現和反思“病癥”的一部電影,想讓世人了解靖國神社的矛盾現象與精神實質。為什么它是最具象征性的一種“戰爭后遺癥”,它的現狀如何,它具有怎樣的矛盾性、復雜性?不僅許多中國人不了解,很多日本人其實也不了解。
在日本,不少人指責《靖國神社》是“反日”電影,但這其實是我給日本的一封情書。我在日本生活了很多年,知道這里的各種好處。日本是一個有許多優點值得中國學習吸收的美好國家,甚至有時候我會說東京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在這兒生活了26年。情書是什么?就像談戀愛,我認為你有問題,卻光說漂亮,那就虛偽了。我是在真誠地借電影表達,我認為日本好的地方就是好的,“有病”的地方就是“有病”的。
原標題:《靖國神社》導演李纓接受專訪:希望拯救“歷史病人”
與日本持荒唐歷史觀的偏激時評家現場辯論
環球時報:在日本拍攝這樣一部電影是否給您帶來了很多麻煩?
李纓:《靖國神社》是我花費10年時間制作的一部電影,誰會做這么“傻”的事情?在日本生活的中國人本來就不容易,做這樣的事情對我的生存環境毫無疑問會構成威脅,我甚至因為這部電影被告上法庭,成為唯一一個作為被告站上東京法庭的中國人。但我依然堅持下來,從制作電影到現在,因為我也是“戰爭后遺癥”的“病人”之一。我自己感覺不舒服,因此形成“條件反射”,拿起屬于電影人的“手術刀”,用10年時間拍電影尋求“治病”。
現在我借NICONICO播映在日本引發過“靖國騷動”的《靖國神社》之機,推薦了南京題材電影和紀錄片在日本上映。在8月15日凌晨播映完《靖國神社》后,我參加了一個現場直播的兩小時討論節目。現場參與辯論的一名著名時政評論家思想非常偏激,一開始就攻擊我的電影曲解靖國神社的“神體”,是我個人化的“異樣的”靖國神社,他甚至認為南京大屠殺是捏造的,日本對中國的那場戰爭也不是“侵略”。
對我來說,與這樣的人辯論真是迫不得已,無可奈何,費心費腦費口舌。這些辯論在我內心是相當沉重的。那么多年,我不斷面對這些荒唐的歷史觀和“傲慢與偏見”,確實早就不想辯論下去了,但這就是存在于中日兩國歷史見解當中重要的現實。那天的辯論頗為激烈,當時有近3萬網民觀看和參與了在線討論。根據現場節目設置的問題回答數據調查,讓我驚訝的是,那么多參與討論的年輕網民當中(NICONICO會員平均年齡32歲),參拜過靖國神社的占66%,支持靖國神社祭祀甲級戰犯的占80%,支持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的占83%。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放映《靖國神社》《南京!南京!》和《1937南京記憶》當然就更有特殊意義。
環球時報:能談談在日本國內爭議比較大的新安保法案嗎?
李纓:這也是“戰爭后遺癥”,跟靖國神社有相通之處。靖國神社是戰爭神社,而新安保法案最終要解決什么?就是建立軍隊,派兵去戰場。軍人戰死后怎么辦,是評價為英雄還是枉死?靖國神社的實質就是國家需要為國為天皇而犧牲的人,而新安保法案只是今天的日本面向戰爭的途徑和手段。
原標題:《靖國神社》導演李纓接受專訪:希望拯救“歷史病人”
歷史上有兩個天皇,一個穿軍裝,另一個不穿軍裝
環球時報:您怎么看日本的戰爭責任問題?
李纓:在戰爭責任問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日本這樣復雜。德國和意大利二戰后都更換了國歌、國旗和國家領導人,社會體制也有了改變。但日本沒有,國旗、國歌保留下來,昭和天皇也在美國制定的日本憲法中被確立為“日本國的象征”,這就給探究戰爭責任造成麻煩。
我這么說,并不代表我認為日本應該廢除天皇制。天皇制已經經歷漫長的歷史時期,有著它獨特的意義。我認為,歷史上有兩個天皇,一個是穿軍裝的,另一個是不穿軍裝的。不穿軍裝的天皇在京都,這期間的天皇制度沒有問題,天皇沒有權力,只是作為一種權威與象征,體現國家的凝聚力。從明治到1945年,77年的時間,天皇穿上了軍裝,這就產生了問題。
環球時報:不少人擔心日本的《和平憲法》能否保持,日本社會對它怎么看呢?
李纓:日本的和平憲法非常難得,具有獨特的價值。很多日本學者說,它應該成為世界遺產,因為這是世界上唯一一部以放棄戰爭來解決國際紛爭的憲法。試想如果所有國家都這樣,對于我們人類的意義有多大?戰后一代中許多日本人的觀念已經與和平憲法捆綁在一起,和平憲法對于許多人來說是命運共同體的象征,它對現代民主社會、對未來都十分具有啟示性意義。因此日本社會有很大一股力量想要維護和平憲法。
和平憲法和靖國神社具有激烈沖突性。和平憲法維護國民利益,體現現代民主價值觀、國家為民的思想,但靖國神社表明國民應為國家犧牲。兩者截然相反。日本憲法明確規定政教分離,因此政客去參拜是違法的。不過政客又從來沒中斷過參拜,安倍參拜后又被部分民眾告上法庭,所以圍繞在靖國神社周圍的相關問題充滿矛盾。
環球時報:您希望自己做的這些事得到國家支持嗎?
李纓:當然希望。電影是國家文化外交的重要媒介,像我這種在“夾縫中”生存的人,涉及某些國際問題的表達,當然希望有國家作后盾。一個成熟的國家會十分重視民間文化溝通。中國現在進入了網絡和新媒體時代,任何一部電影都可以成為一個契機,構成彼此互動和溝通的交流平臺。我希望能通過國家力量的調配,開通中日溝通的網絡討論平臺,這樣的事情靠民間力量是無法做到的。【環球時報駐日本特派記者劉軍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