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軍事專家眼中的抗日游擊戰
2015-08-25 20:19:18??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張海燕 孫靖 |
分享到:
|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二戰中的中國貢獻】 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游擊戰對中國抗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以至受到不少中外軍事行家的好評。在一般人的理解中,游擊戰嘛,似乎不外乎就是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小打小鬧而已,怎么會發揮這么大的作用呢?這里,讓我們回顧一下外國軍事行家到底是如何看待抗日游擊戰的。 “從戰術范圍跳出來向戰略敲門” 抗戰時期毛澤東有篇經典的軍事論文《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在文中他獨樹一幟地把游擊戰放到戰略的高度。他認為,抗日游擊戰爭“從戰術范圍跑了出來向戰略敲門,要求把游擊戰爭的問題放在戰略的觀點上加以考察。這是達到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爭取最后勝利的必由途徑。” 抗戰初期,美國《民族周刊》登載過一篇題為《持久抗戰為中國勝利的關鍵》,作者為史德華。該文寫道:“用大軍去對抗,中國遲早是要吃虧的。幾千人一組的游擊隊深入日軍后方活動,實在比津浦平漢線的主力大軍還易使日軍感到棘手。中國是一個幅員廣大的國家,日本的戰線愈延長,游擊戰術愈足以摧毀他們的力量。”“近年來最善運動游擊戰術的,恐怕算是中國的共產黨。” 一些外國軍事專家對游擊戰的戰略作用深表認同,如美國軍事評論家威爾納在《日本大陸戰略的危機》一文中就贊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沒有一個地方的游擊戰能夠擔當游擊戰在中國將要而且能夠擔負的戰略任務。” 美國人對游擊戰的關注,從中國紅軍時期就開始了。抗戰全面爆發前夕,美國記者尼姆·威爾斯(斯諾夫人)采訪朱德總司令是怎么創立游擊戰的。朱德告訴她,一是得益于蔡鍔將軍的直接訓練,二是率部駐守在中國與法屬印度支那交界地區剿匪時學會了特殊的游擊戰術。“我把這種游擊經驗同從書本和學校里得到的知識結合起來。”“后來對紅軍非常有用。” 抗戰時期,毛澤東、朱德等人民軍隊將帥在紅軍游擊戰理論基礎上,又加以新的創新,具體體現在《論持久戰》《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抗日游擊戰爭》《八路軍半年抗戰的經驗與教訓》等經典文獻中。抗戰的歷史已經證明,這種先進軍事理論發揮了驚人的效力。抗戰期間,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武裝,作戰12.5萬多次,消滅日軍達52.7萬余人。從1938年到1945年8月間,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共抗擊日偽軍的兵力始終占全部侵華日軍的58%以上,偽軍全部兵力的90%以上,而且這還不算東北抗聯抗擊的日偽軍。 正如美軍駐延安觀察組人員所指出的那樣:“中共軍隊從1941年以來沒有得到任何供應,完全靠自制和從日軍繳獲的武器武裝自己,卻抗擊了大部侵華日軍。”共產黨人“經受了不僅比中國中央政府部隊所承受的更加持久的敵軍壓力,而且經受了蔣(介石)所施加的嚴厲封鎖”“他們渡過難關,更加壯大了”“這種非凡的活力和力量的成因是簡單而帶有根本性的。這就是群眾的支持和群眾的參加。”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燕京大學的英國教授林邁克(曾任英國大使新聞參贊),進入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為八路軍先后擔任通信教官和無線電通信顧問,目睹了八路軍的敵后抗戰,他認為“在根本沒有外界援助的條件下進行的中共領導的抗日戰爭,應該被稱作當代最有戰斗力和抵抗力的勝利戰爭。” |
相關閱讀:
- [ 08-25]國家公布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
- [ 08-24]她們繼承了“最美抗日女兵”風采
- [ 08-24]76歲的退休教師為抗日烈士尋親
- [ 08-24]第二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公布 | 6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公布
- [ 08-24]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