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自8月15日起,我參加了“網絡名人西藏行”活動。從林芝到拉薩,一路走來,雖沒有專門進行經濟方面的深入調研,但是對西藏的經濟發展狀況還是有所感觸。匯總一下,或可見微知著。 一、大林芝小機場 入藏第一站是林芝。當我走下北京直飛林芝的航班舷梯時,首先發現建在雅魯藏布江河谷平地之上、被兩岸高山緊緊包圍的林芝米林機場是如此的狹小。再往遠處看,機場一側有大型工程機械正在施工,當地干部告訴我是機場在進行擴建。 林芝雖然人口只有二十余萬,但是面積卻達11.7萬平方公里,擁有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南迦巴瓦峰等舉世聞名的景區以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這令林芝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米林機場于2003年十月開工建設,2006年9月正式通航,共投資7.8億元,設計年運送旅客量12萬人次。可是2010年,即距正式通航僅僅過了四年,米林機場年運送旅客量就已達到了14萬人次,超過了原設計量。2014年,僅前10個月,米林機場運送旅客就超過27萬人次。“大林芝小機場”的格局難以延續。進入21世紀后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以及客貨流量的急速攀升,令世紀初的決策者們始料未及。我此次的乘機經歷也能證明這一趨勢:從北京飛林芝時,客艙基本坐滿了,而林芝直飛北京的機票早已被搶購一空;至于返程,只能從拉薩貢嘎機場先飛到成都或其它城市再轉航班了。 2014年6月10日,林芝機場改擴建工程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立項,工程按照滿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7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3000噸的目標設計,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新建10360平方米的航站樓、3000平方米的綜合保障用房等。擴建后的機場,會不會再次很快就達到飽和?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 在與林芝當地干部的座談中得知,當初林芝向發改委遞交的申請機場擴建報告中,要求按照滿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150萬人次的目標設計。這一目標似乎超前了,其實不然,因為按照前幾年的趨勢來看,不過三四年米林機場客運量就要翻一番,要達到150萬人次,可能并不遙遠。 除林芝機場外,西藏另兩個重要機場拉薩貢嘎機場和昌都邦達機場也正在改擴建中。 二、在米拉山口刷微博 來西藏之前,盡管已經對西藏近年來基礎設施建設的進步有了不少的了解,但是我依舊擔心手機通話與上網質量問題。沒想到,當日從米林機場到“藏地藥王谷”南伊溝以及喇嘛林寺,信號一直都不錯。次日,前往魯朗鎮,信號依舊穩定,在經過海拔4728米的色季拉山口時,也是如此。第三天即17日,從林芝出發長驅四百余公里,沿著尼洋河谷直奔拉薩,一路上信號也是很少中斷。期間穿過海拔5000余米的米拉山口時,也沒有發現什么大波動。 手機信號為什么好?主要是因為基站與信號塔的覆蓋面足夠廣。林芝公路大都穿行于山峽河谷之間,坐在車上,抬頭望去,山坡上隔不遠就有一座信號塔。這些設備將信號傳輸給了手機,使我們即使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崇山峻嶺中依舊能夠打電話甚至看微信、刷微博。 林芝地區手機信號強大,令相鄰的印度實際控制區相形見絀。去年七月參考消息一篇文章報道,一位印度內政部官員在到達與中國存在邊境爭議的阿魯納恰爾邦(即中國藏南地區)后驚訝地發現,自己的手機接收不到印度通訊公司的信號,只能接收到中國通訊公司發出的信號。原來印度的私營電信公司,承諾要保證邊境高原山區的通訊信號,從政府拿了高額補貼,卻沒有投資建設信號塔架。 三、從缺電到“藏電外送” 過去,由于特殊的能源結構以及地形特點,西藏一直存在發電難、輸電難、用電難的現象。8月20日在參觀羊八井地熱發電站時我得知,上世紀八十年代裝機容量僅為1.3萬千瓦(即不足葛洲壩電站的百分之一,三峽電站的千分之一)的該電站,竟然承擔了拉薩地區將近一半的用電量。如今用電難已經成了歷史,除了少數偏遠地區。17日從林芝乘車沿318國道駛往拉薩途中,我從剛剛開始運行的尼洋河上的裝機容量12萬千瓦的多布水電站旁駛過。尼洋河谷兩岸全是高山峻嶺,而一座座巨大的高壓輸電鐵塔竟然牢牢地釘在了這些連人都難以立足的陡峭山脊上。雪域高原電力建設的難度之大與成就可見一斑。2014年以來,川藏電力聯網、多處中型水電站投運等,更是穩定了西藏當地的電力供應。未來,西藏電力面臨的主要任務將是“藏電外送”。 16日晚上我從賓館出來散步,沒幾分鐘就走到了林芝市政府大樓前,政府大樓對面是一排并列的高樓,這排高樓的頂端都豎著大型廣告牌,射燈照耀下廣告牌上的字顯示為“中國大唐”、“中國三峽”、“華電集團”、“神華集團”。這幾家電力央企巨頭的“名號”,在夜空中分外明顯,讓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林芝地區乃至整個西藏地區電力大開發的強勁動力。 西藏是全國水力資源較豐富的省區之一,而林芝地區的水力資源又占全西藏的70%以上,單是雅魯藏布江大拐彎電站裝機容量即可達6000多萬千瓦,是三峽電站的三倍。2014年11月23日,雅魯藏布江干流上的第一座水電站、山南地區加查縣裝機容量51萬千瓦的藏木水電站,正式發電。 雖然西藏水力資源無比豐富,可是受技術、資金、地理地形條件的限制,過去一直無法充分利用,現在,這幾個限制已經都不復存在了。中國的工程施工技術,從樓房、道路、橋梁、隧道、港口直至大壩,都已是世界一流。中國還具有最大功率的水電設備制造技術,6月30日,東方電氣旗下東方電機中標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左岸8臺套百萬千瓦水輪機組及輔助設備,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制造并使用百萬千瓦級水輪機組的國家。最后,電發出來后,如何輸送到遠離西藏達數千公里的東部地區?這也不成問題,中國已率先在世界上掌握了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輸電的特高壓輸電技術,其中最新式的±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輸送距離可達5000公里。7月7日,中國也是全球第一條±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準東—華東(皖南)工程初步設計啟動會在京召開,工程起于新疆準東五彩灣,止于安徽宣城市,額定輸送功率1200萬千瓦,線路全長達3340公里。不遠的將來,通過類似于準東—華東這樣的特高壓輸電線路,北上廣地區就能用上來自雅魯藏布江的清潔電力了。 順便指出,西藏資源的豐富之處,不僅僅限于水力,礦產資源也是如此。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的評選中,“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項目”榮膺最高獎特等獎。該工程從1998年開始,歷時十余年,取得巨大進展,大幅增加了中國大宗礦產尤其是銅、金、鉛鋅、鉬、鉻等有色金屬的儲量,“改變了中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格局”。 油氣儲藏方面一直是西藏資源的短板,不過這方面可能也將會有較大改觀。2014年12月17日中國國土資源報報道,“西藏羌塘盆地油氣勘查取得重大突破”。 未來西藏經濟的發展,是不缺乏動力的。 |
相關閱讀:
- [ 08-28]人民日報評論員:切實把握西藏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
- [ 08-28]切實把握西藏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
- [ 08-27]牢牢把握西藏工作重要原則
- [ 08-27]西藏林芝地區墨脫縣3.9級地震 震源深度8公里
- [ 08-26]確保西藏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