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延安到晉察冀邊區,整整5年,成為最后一個離開的醫療隊員 在延安的歲月十分艱苦卻令人難忘。陜北的冬天格外冷,來自印度的醫生很不適應,四五個月都洗不了一回澡,最好的“水果”就是黃瓜。嚴酷的環境加之滿負荷的工作導致醫生們紛紛病倒。愛德華、卓克華和木克華3名隊員在履行援華任務滿1年后,即因病先后回國,而堅持下來的柯棣華和巴蘇華則轉戰千里奔赴晉察冀邊區,在那里邊治療傷病員邊向當地醫護人員傳授醫療技術。其間,他們還各自隨部隊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 甘泰特回憶道,“記得老師對我說,他們一到延安就明白了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真正帶領群眾抗擊日本侵略者,因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都能夠以身作則,用最質樸的語言、最踏實的行動去聯合廣大人民群眾”。 1942年,柯棣華大夫積勞成疾在中國去世,印度援華醫療隊只剩巴蘇華一人。在這種情況下,巴蘇華盡力在抗戰前線救治傷員并傳授醫術。甘泰特記得1978年他隨老師重回延安,當地年長的百姓仍然記得“印度大夫”,他們也把“印度大夫”稱為“眼科大夫”,而巴蘇華當年的專長就是治療眼傷及耳鼻喉科疾病。 傳播針灸術,把后半生獻給印中醫學及友好事業 巴蘇華1943年回國后,格外懷念與戰友柯棣華共同戰斗的日子,立即成立全印柯棣華大夫紀念委員會,繼續致力于印中友好事業。 巴蘇華在延安期間就見識到了針灸的神奇,他在1957年訪華后決心把這項有效的醫療技術帶到印度。通過巴蘇華在中國的親身學習以及包括甘泰特在內的幾名學生的實踐,針灸術以加爾各答為中心向全印傳播。至上世紀70年代,印度各地已有針灸診療機構30多家,針灸師超過150名。目前,印度各界均認可印度現代針灸術來自巴蘇華大夫。直至1986年去世,巴蘇華把后半生都貢獻給了中印醫學及友好交流事業。 在巴蘇華故居,記者看到墻上懸掛著一幅巴蘇華與柯棣華在延安時的合影,照片中人物的面目并不清晰,但兩個外國人穿著延安粗布軍服、打著綁腿,在陽光下并肩而立的身影卻讓人印象深刻。甘泰特深情地說:“印度援華醫療隊隊員是真正的國際主義戰士。身為一名印度人,我為能有這樣的先輩感到驕傲。” (本報新德里8月28日電) |
相關閱讀:
- [ 08-28]電視劇《烽火僑女》開播 紀念華僑抗日女英雄李林
- [ 08-28]漳州閩南抗日大刀隊78年后重現 央視軍事頻道錄播
- [ 08-27]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贏得勝利的重要法寶
- [ 08-25]各族兄弟并肩御侮 中華民族光耀千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 [ 08-24]她們繼承了“最美抗日女兵”風采
- [ 08-24]76歲的退休教師為抗日烈士尋親
- [ 08-24]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